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注农民工:揭开农民工工资拖欠连环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2日14:15 新华网

  编者按:又逢岁末,辛苦一年的农民工兄弟即将踏上返乡之路。此时此刻,对他们来讲,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能否按时足额拿到工资。

  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花大力气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并且着重强调要做好对建筑施工企业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但农民工工资被恶意拖欠、克扣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

  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群体,以此带动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民工、帮助农民工,早日让农民工兄弟们不再讨薪过年。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工程建设就是由开发商出钱寻找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出钱寻找农民工干活,开发商把钱付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再把钱付给农民工。这样一个顺序资金链条,似乎不会造成农民工工资的拖欠。但是,现实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为链条末端———农民工往往拿不到开发商给出的工资。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欠薪事件频繁地发生?

  五环相扣”导致工资拖欠

  劳动部门统计显示,目前发生在辽宁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中,大约80%是发生在建筑领域,其中90%是因为“二包”拖欠农民工工资引起的。

  沈阳市劳动局一位长期从事劳动监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多数建筑工程中都有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工程发包单位(开发商)———总承包建筑企业(一包)———分包施工企业(二包)———小包施工队(包工头)———农民工。一些工程层层转包,有的甚至达到四包、五包。在这样环环紧扣的关系中,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最终受害的都是链条末端的农民工群体。

  垫资施工是欠薪根本原因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样一个不成文的“潜在规则”:多数开发单位都将“施工企业先行垫付工程款”作为招标的一个必要条件,等工程进展到一定程度,开发商再将工程款分期分批拨付给施工单位,这就给拖欠工资问题埋下伏笔。

  一个经常出现的情形就是:等到工程完工,开发商往往以商品房销售不畅为由,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这就直接导致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

  “虽然建筑业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允许垫资施工,可是,现在承建工程不垫资是不可能的。”在采访中,记者曾接触过几位建筑商,他们的说法竟然惊人地一致。由此看来,预先垫资、层层转包是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位长期从事劳动监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建设领域完善了建筑行业发包、承包、转包、分包规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将有望得到彻底缓解。

  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欠薪

  劳动部门在对一系列的欠薪案件进行监察后,“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固然是件叫人痛恨的事情,可是农民工本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低、技能素质差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导致欠薪的根源。

  沈阳市就业服务局外来劳动力管理部王部长介绍,追根溯源,农民工大多法律意识淡薄,发生权益侵犯事件时,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投诉,更别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

  大部分农民工认为只要干一天给一天工资,没必要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当发生欠薪事件时,有的农民工甚至连工地地点、项目名称及承包公司和法人等基本资料都“一问三不知”,给劳动部门处理拖欠事件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维权意识,将成为走出欠薪怪圈的关键一点。辽宁农民工工资清欠任重道远

  统计显示,今年1-7月份,辽宁全省共偿还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16.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工程偿还4.7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偿还6.4亿元,其他项目偿还5.5亿元,偿还率占拖欠总额的14.2%。虽然成效明显,但清欠工作依然位于全国下游水平,拖欠总量仍然较大。

  据统计,到2003年底,全省累计拖欠施工企业的工程款总额为116.8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拖欠39.1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拖欠42.7亿元,其他项目拖欠34.9亿元。按照全省清理拖欠工程款的有关计划,今年全省清欠工程款数额要达到拖欠总额的60%以上,2005年9月底前全部还清;其他欠款在2006年年底前解决完毕。由此看来,辽宁清理拖欠工程款问题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者王术(来源:时代商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