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写《梅兰芳周信芳和京剧世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08:1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沈鸿鑫
我写《梅兰芳周信芳和京剧世界》(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戏曲的国度。在中国,五彩缤纷的民族戏剧是一道独特的旖旎美妙的风景线。据统计,我国共有360多种戏曲剧种,如果每天演一种剧种的戏剧,那么可以演一年的时间,而天天都不相同。在众多的戏曲剧种当中,2001年5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的昆曲是百戏之祖;而具有国色天香的京剧,则被世人称为“国剧”。从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开始孕育,1840年左右京剧形成。此后,京剧艺术160多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曾涌现出许多大师、名家、精英,如程长庚、谭鑫培等,其中梅兰芳和周信芳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两位京剧艺术大师,是闪耀剧坛的双子星座。他们生活在京剧从古代艺术向近现代艺术嬗变、京剧艺术走向成熟兴盛的关键时期,他们一个是北派,一个是南派、海派;一个工青衣,一个工老生,他们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他们刚刚崭露头角,上海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就在众多青年演员里选中梅周二人,为他们拍摄影片;20世纪五十年代中叶,中国文化部又把梅周并列,为他们纪念舞台生活50年。他们以艰苦卓绝的艺术实践、大胆而审慎的艺术创新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从内容到形式,有力地推进了京剧的向前发展,而且开创了中国传统戏曲走向世界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京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梅周又成为社会主义京剧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他们在京剧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在艺术领域亦然如此。梅兰芳和周信芳代表着京剧的一个时代,但在他们背后,展现出来的则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京剧世界,正是兴盛繁荣的京剧世界造就了梅周这样的大师;而艺术大师脱颖而出,又反过来推动了京剧向更高的层面攀登。

  正是他们及其同时代的艺术家们一起把京剧艺术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能够代表中国民族艺术的国剧。

  梅兰芳和周信芳之所以被世人所敬仰和热爱,首先因为他们是美的创造者。他们以非凡的天才与毕生的精力,在舞台上塑造了诸如杨玉环、虞姬、西施、梁红玉、穆桂英、萧何、宋士杰、徐策、宋江、海瑞等众多光彩照人、美妙动人的艺术形象,连同他们唱做念打的精美卓绝的表演技艺,都给社会增添了美,给人们的心灵增添了美。这种美的创造不仅使京剧这个“国宝”增添了光彩;而且使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璀璨瑰丽的光彩。美的创造,离不开艰苦的、创造性的艺术劳动。梅周二人都以勤奋和创新著称。他们从小刻苦练习,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他们尊重和继承京剧的优秀传统,认真学习前辈的精彩艺术,并在此基础上革新创造。早在1913年,青年梅兰芳和周信芳就分别编演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和《宋教仁》;传统老戏,一经他们加工整理,无一不焕发出新的光彩。他们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自创造了独具神韵的梅派和麒派。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不仅对从事艺术的人十分重要,而且对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来说,都是值得学习和效法的。

  作为艺术界的伟人,梅兰芳和周信芳不仅在艺术方面具有令人震慑的魅力,而且在他们身上还透射出一种人格的力量。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被世人敬仰和热爱的原因。梅周不仅有精湛的艺术,而且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梅周都是伟大的爱国者,他们的一生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历史的沧桑,不论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如一。抗战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周信芳演出救亡戏剧,都表现出了可敬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他们都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们把艺术看作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京剧事业。他们为人正直,谦虚宽厚,乐于助人;对待人生,积极、乐观、进取,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他们确实堪称艺术界的一代楷模。

  撰写《梅兰芳周信芳和京剧世界》一书,是想通过对梅周两位艺术大师辉煌而又曲折的人生经历、艺术足迹及其卓越成就的描述,展现出整个京剧世界的风貌,使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饶有兴趣地领略两位大师的心路历程和人格魅力,并了解京剧的历史、艺术特点及有关的各种知识,从而加深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理解。

  谨以本书献给梅兰芳先生、周信芳先生诞辰110周年。

  (《梅兰芳周信芳和京剧世界》,沈鸿鑫著,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2月13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