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操一口古文去巴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09:23 南方都市报

  游记

  张超(本报书评人)

  十九世纪下半叶,正是国人遭遇“千古未有之变局”的关头,闭关锁国的政策藩篱已然打破,大批洋人涌入中国,即使普通国人对外界的了解也不再局限于“海外的几个岛国”如许简单。与此同时,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实地接触到西方现代文明,受到巨大的震撼。让人好奇的是,当初那些从满腹经史子集、满口之乎者也的中国文人一步踏进西方社会,在火轮、火车、电话、电报面前该是怎样的目瞪口呆、惊惶失措?王韬的《漫游随录图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全景式的画面。

  王韬,“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清道光年间生于书香门第,毕读群经,博学多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他在上海结识了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麦都思、雒魏林等人,后协助麦都思翻译中国第一部官话《圣经》,22岁的王韬从此开始了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生活。同治六年(1867年)王韬应香港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之邀,赴苏格兰翻译《中国经典》,在那里住了两年。他在伦敦观览,在牛津讲学,访游了多个英国城市。这次游历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富意义的大事,是中国文化知识精英第一次以自由身份对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等状况进行实地考察。王韬回国后,编译了《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一时名满天下。他开办了第一家华商出版社,创办了历史上第一份中国人自己主编的报纸《循环日报》,故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王韬在欧洲游历期间,每至一地,总要“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稔其兵力之强弱”,将自己的见闻观感笔录下来,十几年后整理成书,并延画工配图出版。最早印本即为点石斋书局印的《漫游随录图记》,山东画报社重印的这本《图记》即以此为底本。

  在这部游记集里,王韬以时间为序,追忆一生游踪,欧游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假如说洋人所写的《大清番鬼录》等书让我们觉得有趣的话,一个中国人眼里的西方世界同样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王韬笔下的新加坡“古名息力,华人在这贸易往来者不下十余万,多有自明代来此购田者、长子孙者,虽居处已二百余年,而仍服我衣冠,守我正朔,岁时祭祀仍用汉腊。”这让我想起了贵州大山深处至今仍穿明代汉人服装的“天龙堡人”,传统似乎在异邦有更强的固守能力。王韬对法国巴黎的第一印象是:“其人物之殷阗,宫室之壮丽,居处之繁华,园林之美胜,甲于一时,殆无与俪。”他在法国参观名胜古迹,图书馆、剧院、公园、卢浮宫。1866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王韬虽未恭逢其盛,但也特为记闻。其中写到“有粤人携优伶一班至,旗帜新鲜,冠服华丽,登台演剧,观者神移,日赢金钱无算。”——广东人原来那时就把粤剧带到了法国。薛福成在巴黎参观了蜡像馆,叹为观止,王韬在英国也参观了伦敦蜡像馆,并且在这里看到了“林则徐”:“甫入门,即见有华人男女各一侍立门侧,若司阍然,男则衣冠翎顶,女则盛服朝裙。余惊询何人,以林文忠公对。盖焚烟启衅虽始于林,而因此得通商五口,皆其功也,故立像以纪其始。”在当时的英国人眼里,林则徐也是大大的功臣呢!类似的惊诧发现还有很多。我们不妨琢磨一下彼时的国人读到这些内容,当作何想?

  抛开思想内容不说,这本书让我发现到另一个“真相”,深刻体会到文体与时间的血脉联系。方苞、姚鼐操着古文游东山逛西山,是多么的自然,可是,“惠风和畅”、“宫殿巍峨”这些词碰到巴黎和凡尔赛宫的时候,是多么的苍白空洞。由此而知道,古文在日后之必死无疑了。同样的,点石斋风格的中国插图与欧洲异域风光的碰撞,也别有一番味道!

  图:

  《漫游随录图记》,[清]王韬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6月版,23.50元。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