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站建设应创新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00:11 大江网-江西日报 |
农村文化站陷入窘境 近日,笔者走访了赣州市几个乡村,发现这里的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一些文化站面临窘境,没有专门的场地,没有专门的人员,不能正常开展活动。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基层文化站处于“两不管”境地。文化站设在乡政府,而部分乡镇存在着“文化工作是‘虚’”的思想,没有给予足够关注;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在乡镇,县文化部门“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样使一些农村文化站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着的尴尬局面。加上活动经费的拮据、文化设施的匮乏、工作人员的不专业,难以发挥作用。 创新“埋单”方式 要解决农民对文化的迫切需求与基层文化设施不完善的矛盾,必须创新。笔者在对龙南县农村文化的调查中发现,一种新型的“埋单”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去年,该县建立了117个农村社区,在社区设置了农民夜校、文化娱乐中心,常常组织农民到农民夜校参加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文化娱乐中心则设置图书室等文化娱乐设施,供农民休闲、读书,农村社区的建立,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为了解决资金难题,该县文化部门灵活筹资,由政府主办,企业出资,企业赢得广告效应,政府也拥有了资金开展文化活动。走访龙南农村,发现到处活跃着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等队伍,人员由一些退休干部组成,县文化部门负责下派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此外,在该县杨村镇,每年的端午节都有一场声势浩大的龙舟竞赛,成为一种独特的客家文化,该镇除了进行广泛宣传,竞赛时还提供组织、保安、宣传等服务,每年都吸引省内外许多观众。 些许启示 农村文化建设让谁来“埋单”?群众自发组织难成气候,而政府大包大揽也不是长久之策,笔者在对龙南农村文化的调查中得到了些许启示。 政府主办,市场运作。农村文化建设始终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开展活动。资金的筹集,可改变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以“谁投资,谁受益”为原则,吸引多种资金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格局,达到“政府主办,市场运作,百姓受益”的目的。引导基层文化站走“以文养文,自我发展”之路,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同时,将部分文化服务项目推向市场,向农民实行低价有偿服务,或者鼓励农民对文化站实行承包经营,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政府给予扶持和指导。 开辟文化场所。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工作的经费、人员、场地、设施四个难点,在农村设立农民夜校、文化娱乐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并对管理人员实行职、责、权、利相统一的岗位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村文化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专职队伍。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和业余骨干队伍建设,组织有一定文艺特长、积极性较高、乐于奉献的人员成立文艺队伍,请县内外专业老师指导,经常组织文化下乡,给群众提供精神食粮。 弘扬特色文化。改变农村文化活动单调的状况,开展文化活动要丰富多彩,充分发挥本地的特色文化优势,提升文化品位,打出文化品牌。 (徐丽芸 廖小凤 大江网-江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