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富豪投身慈善创造正常的社会舆论环境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05:22 红网 |
针对近期对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很少投身慈善事业展开的讨论,笔者认为,要使先富裕起来的人们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还要大力改善社会舆论环境,弘扬慈善美德、增强慈善理念、明确社会责任。其中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富裕人士的慈善捐赠行为,多加正面肯定和表彰,让所有的慈善义举都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 慈善义举,本来是中华文明的悠久传统,我国历代社会上都出现过一些修路搭桥、办学行医、积德行善的人事,在历史文献和方志碑刻上留下许多记录,受到世人的景仰。但是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原因,多少年来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没有这个名词、更不是什么关键词,现在人们对慈善家不大敬重,反而疑神疑鬼了。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已经涌现了一些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积极捐赠献爱心的人士,各级政府经办的慈善事业也有所发展。据《湖北日报》报道,仅去年湖北省慈善总会募集的款物就达479万多元,实施的慈善项目涉及扶贫、帮困、助学、抗非典等多方面,为780多名贫困腭裂患者、近2万贫困户2000多名贫困学生解决了实际困难。但是对于这些已经作出了奉献的企业家、社会贤达、名流、明星,人们却往往冷眼相看、微词颇多,即使表扬一下也相当低调,尤其是权威部门、政府对他们也缺乏明确表态和正式表彰,媒体的宣传也不够理直气壮。对于慈善家,社会还没有对他们给予应有的评价和荣誉,有些地方甚至笑纳之后就淡而化之,连“帐”都不记好。例如广东某地就在别人捐款修建的大桥上大收其费引起群众批评,损害了慈善家的名誉。不少捐助者不敢引以为荣,甚至因为害怕引起非议和嫉害而故意隐姓埋名。有些青年人被别人助学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却至今不晓得捐助者是谁。这种状况是和转轨的经济转型的社会很不相适应的。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慈善事业还很欠缺,热心慈善和奉献爱心的人士还不够多,尤其是在目前社会成员收益分配差距较大甚至贫富悬殊的情况下,更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但另一方面,对于怎样看待富裕人士的慈善捐赠、怎样才能使更多的有条件有能力的人士热心慈善事业、积极捐赠赞助,目前社会上却存在着不少偏激甚至错误的看法。在大多数人还并不十分富足,特别是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就业无门、生活困难的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情况下,当人们看到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生活奢华、香车美女、别墅二奶,把大量钱财拿来挥霍无度、故意炫耀的时候;看到有些饱填私囊的明星大腕不但不慈善、还鲜廉寡耻躲税逃税的时候;看到腐败贪官和问题富豪卷款潜逃和转移资金的时候,就认为求他们发慈悲是太冤枉太客气了。许多人恨不得来一个“打富济贫”、或者由政府采取什么强制政策措施从他们口袋里把钱掏出来;对那些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富裕人士也怀疑他们的钱来路不明。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对发展慈善事业是非常不利的。 社会观念的转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许多实际问题也有待市场经济体制和秩序的完善,但是至少我们应该明白,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合法的,他们的合法收入私有财产都是受法律保护的。即使“问题富豪”有什么违法乱纪的“原罪”,也只能依靠法律来评判追究,而不能笼而统之,更不必同慈善捐赠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慈善事业是一种超越经济常规的社会道德和责任,它只能依靠社会慈善理念和内心的道德要求而不能借助强制手段。任何慈善的行为的本身都是值得道义肯定的,都是光荣的,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为慈善事业、慈善家正名,要通过大力宣传和正面引导,让全社会成员增强慈善理念,让先富起来的人们提高道德要求、明确社会责任。要在全社会为先富起来的人树立正面典型、昭示社会评价,形成舆论导向,让他们在强烈对比中感受到精神道德的力量和社会责任的压力,从而正确对待自己的财富、向往回报社会、带动共富的荣耀。 我们需要慈善家,就应该首先肯定慈善家、表彰慈善家。慈善家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外国人搞了个福布斯榜,对中国人影响很大;我们不妨来搞一个慈善榜,而且以政府的名誉为慈善家树碑立传,那将是真正的光荣榜和福音书,可以流芳百世。(稿源:红网)(作者:曹宗国)(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