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毋忘国耻,愿浩劫永不重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08:05 南京报业网

  【南京日报报道】 昨天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67周年纪念日。早晨,大雾弥漫,寒意袭人,南京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上午10时,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划破浓雾,冲向南京城的每一个角落。从10时到10时33分,警报分6次拉响,仿佛是古城在为67年前的30万遇难同胞哭泣。愿浩劫永不重现昨天上午9时45分,负责在中山门鸣放防空警报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装部干事黄聪准时来到警报点。“还有15分钟。每年都我提前十几分钟过来准备一下。”老黄边打开警报器的箱子边和记者聊开了,“每年12月13日我都负责拉响这里的警报,今年已经是第20年了。”

  把警报器准备好,老黄和记者一起走上天台。老黄告诉记者,能在每一年的这一天拉响警报,告诉人们毋忘国耻,他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平时每个月他都要上来检查一次报警器,每年对警报器的线路进行两次维修。老黄说:“虽然我每年都来拉警报,可我希望它永远都不要成为真正的警报,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浩劫,永远都别再发生了。”每年此时,心情异常沉重上午9点50分左右,北极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已经站满了自发来到这里的市民。大家默默肃立,脸上写满沉重。纪念碑下,摆放着一排小白花和几只花篮。

  10点整,警报声刺破宁静。人群中一位年轻女子告诉身边的女儿:“拉防空警报是为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人。”家住进香河路居安里的汤海保老人今年已经78岁了。“我一早便赶到这里,悼念67年前死去的同胞和我的家人。”老人回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自己逃到了城外。8个月后回到在南京的家,院里已是一片狼藉,杂草丛生,家人已被日军杀害。说到这里,老人声泪俱下,“1996年以来,每年12月13日我都在这里等着听警报,也算是对死去亲人的一种怀念。”谁都没有权利淡忘那段历史上午10时,在湖南路上,当第一声防空警报凄厉地回响在古城上空时,一位正在记者身旁匆匆行走的中年男子停住脚步,当记者询问他是否知道为何拉警报时,他说:“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

  山西路广场上,一些晨练的市民纷纷肃立。一位路过的南京师范大学学生说,“我觉得谁都没有权利忘记67年前的这一天。我们只不过比较幸运,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但以史为鉴决不能忘记。”一位在报亭前休息的老婆婆说,作为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自己再也不希望看到那一幕。警报敲醒我们的心“今天警报拉响,敲醒了我们的心。”昨天,各大高校的bbs网站上都贴满了悼念30万遇难同胞的帖子,很多大学生还自发组团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

  警报拉响时,在南京大学的橱窗内,一场以“历史不容忘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调查”为主题的展览正在展出。一幅幅发黄的老照片和一段段泣血文字揭示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和血腥。不少刚下课的大学生在橱窗前驻足观看。

  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调查团的团员向记者表示:“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我们举办了这次橱窗展,希望借此来重温历史,不让历史重演。我们开展调查的时候,大屠杀的受害人和证人李秀英老人身体还很健朗,但当展览展出的时候,她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避免随着这些老人的去世,让这段历史在时间的流逝中淡化乃至被忘却。”南京大学外院大四学生金帅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牢记这段历史,牢记这些曾在日军铁蹄下艰难求生的同胞。 南京日报记者 朱岩 刘远 朱文君 李灿

  (编辑 五木)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