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不宜“货币化”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17:26 中国青年报 |
一个时期以来,媒体关于公车改革的报道越来越多,各界人士争论也越来越激烈。眼前不断膨胀的职务消费告诉我们,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但不宜实行“货币化”!主要理由有三: 首先,财政没有这个实力。公车“货币化”改革需要巨额财政资金作保证,而我国大部分地方目前的财力十分有限,甚至入不敷出。 其次,变相增加人民负担。实行公车“货币化”改革,无形中再次拉大了收入差距。要知道,北京市一般老百姓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只有300多元呀!而一个月车补最高的达1800元,一年就是2.16万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在北京打的,按起步价10元钱计算,一天可以打的6次。试想,有哪个级别的领导从早到晚、一年到头都在打车? 此外,难以压缩政府支出。公车实行“货币化”改革后,“适度减少政府支出”的愿望,势必要落空。因为实行公车“货币化”改革,是将公车消费这一富有弹性的支出,变成了个人的刚性支出,再也无法压缩。 既然公车实行“货币化”改革如此不合时宜,那么到底该如何改呢?我觉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我国国情,现有的公车改革,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除了公检法等执法机关的特种车辆外,由各级政府牵头,集中所有部门和单位的公车,统一组建公务用车服务公司(省级以上可以分块组建)。按公务用车服务公司规模大小,核定管理人员职数,管理人员全部从各部门和单位有财政编制的人员中调剂解决。公务用车服务公司要搞好成本核算,对内(部门和单位公务用车)实行保本经营,对外(仅限部门和单位的个人私用)实行市场化运作,创收营利部分用于发放司机的补贴、奖励。 其实,类似笔者提出的组建公务用车服务公司的这种改革办法(当然这只能算是一个“改革框架”),也并非本人独创,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过,但一直得不到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究其原因,恐怕是大部分地方都不忍心下手。但我们必须痛下决心。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当然,在组建公务用车服务公司之前,还必须根据当地各部门和单位的实际,合理确定公车留用的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