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里成为人才乐土(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05: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一弛 叶庆炜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离开上海到国外求学创业10多年,他最终还是回到上海,把他的公司建到了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 “选择上海,不仅因为我是上海人。”清晨,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一角,叶庆炜背对着阳光,面前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亚联抗体医药有限公司”,“比较来,比较去,还是这里的环境最适合企业成长。” 和叶庆炜抱着类似想法的留学生,在上海超过了5万人。他们90%以上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70%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所学的信息技术、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国际金融、计算机等专业都是上海紧缺、急需的,30%有海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经验。 这样一个规模可观的海外留学生人才队伍,正在为祖国和上海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力打造国际人才港,上海,正在成为各类人才自由成长、自由发展的乐土。 初步建立政策框架 “在上海注册的留学人员企业正以‘日增一家’的速度增长,一支留学人员企业家群体正在崛起。”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丁薛祥开门见山的一句话,为记者展示了一个上海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创业的热闹场面:截至10月底,留学人员在上海申办的企业已近3000家,总投资额超过4.2亿美元。 “留学人员企业的不断壮大离不开各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丁薛祥告诉记者。近年来,上海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有张江、嘉定、漕河泾、莘莘学子四个园区的基础上,又新建了虹桥凌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留学人员科技创业孵化基地、上海宝山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使上海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达到9家。 为了给留学人员来沪工作、创业提供支持,上海加大了政策制定的力度,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政策框架:1992年,在全国率先发布了《上海市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的若干规定》。1993年,颁布《关于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投资兴办企业的有关规定》,留学人员来沪创办企业在注册资金、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1997年,专门设立了引进海外人才专项资金,至今已有377名高层次留学人员获得资助,资助总额1284万元人民币。 《上海市居住证》制度颁布一年多来,已经有3800多名海外人才申领B证,其中约有60%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另外,上海制定了《关于加强出国留学人员投资企业规范管理的通知》,解决部分企业经营范围、场地不实等问题。 重点推进引才工程 “引进一个人,会带动一群人。”“引智、培育、开发”,是上海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三大工程。围绕“引智”工作,上海相继组织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和“千名香港专才引进工程”,为上海的建设集聚了大量人才。 据介绍,为加强沪港人才交流,自去年10月28日起,上海启动了“千名香港专才引进工程”。截至10月31日,共引进香港专才1324名,他们90%具有多年的专业服务经验,年龄大多在30—50岁之间。 为配合引进工作,上海在香港临时成立了“沪港人才交流合作服务办公室”,为来沪的香港专才提供出入境、就业许可、居留、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自去年8月31日至今年10月31日,上海累计引进了4086名海外留学人才来沪工作和服务,按时、超额完成了每年3300名海外人才的分期目标,在上海掀起了又一轮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效力的热潮。 构筑人才服务平台 自己出钱,不收门票,只为让留学生能有个聚会谈心的场所,留日博士李克欣办的留学生博物馆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在上海一个安静的院落内,李克欣正在加紧布置博物馆。“主要是在整理反映我们国家留学历史的资料。”李克欣告诉记者,“这些资料图片很珍贵。多看看这段历史,我们会感到自己很幸运。政治、经济的环境都很好,自己的抱负也可以实现。” 引进人才,还要留下人才。上海积极构筑海外人才服务平台,利用各类留学人员的联谊机构,积极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条件,就是这个平台的一个重要内容。 针对留学人员子女基础教育问题,上海和静安区外国语学校合作,开办了留学人员子女班,聘用部分外籍教师,注重中英双语素质教育。 工商、财税、海关……为了最大程度简化申办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上海协调各个部门,实行政务公开,坚持“一门式、一条龙”服务,为留学人员来沪创业提供便利。 为了更好地、全方位地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上海积极拓展海外引智的工作空间,在海外设立工作窗口,把引智工作直接延伸到国际竞争的第一线。从2001年起,上海先后在美国硅谷、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地设立了海外工作窗口,积极宣传上海留学人员工作的政策和环境,协助上海开展海外引智工作。 “让这里成为各类人才的乐土。”丁薛祥告诉记者,上海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打造国际人才港,让各类高素质的人才从这里进进出出,为祖国的发展服务。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5日 第十六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