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瞩目“中国经验”国家级开发区20年发展记事(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09:09 新华网 | ||
增长最快的经济区 1984年以来的20年时间,经过艰难创业期(1984—1991)、高速增长期(1992—1998)、稳定发展期(1999年后)3个阶段,我国现已有49个国家级开发区,加上苏州工业园以及上海金桥、厦门海沧、宁波大榭、海南洋浦等5个享受国家级开发区政策的园区,共计54个。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级开发区的分布走向由东而西,直至遍布全国:沿海32个,中部9个,西部13个,其中东北老工业基地5个。这一格局特点,恰恰体现出我国“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几大战略目标。因此,自创建伊始,历史就赋予了国家级开发区不可替代的重大使命。 198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开发区时欣然题写了“开发区大有希望”。 以2003年为例,国家级开发区实现GDP4985亿元,占全国4.4%,其中72%是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12957亿元,税收近757亿元,进出口额1008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103多亿美元,同比增幅均大大高于全国。实际上,20年来国家级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25%以上的高速增势。 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16%和11%,是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首选地,世界500强有700多个项目建在上述开发区,其新设的研发中心大多落户区内。 点土成金的活样板 面对如今厂房林立、楼群密集、花红草绿的国家级开发区,谁能想象20年前它们只是一片片荒地荒滩?有人说,国家级开发区最可骄傲的一点,是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方面的表率作用。那么,白手起家,如何点“土”成金? 土地是宝。国家级开发区从建区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土地的首选规划、管理和利用,选址尽量不占耕地,并较早进行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投入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全面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坚持高效集约用地、工业用地为主,力求用地结构与其功能定位相一致。20年来,国家级开发区是国内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吸引了大批优质工业项目,土地单位面积产出逐年增加,经济规模迅猛增长,实现了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投入,取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昆山开发区中的出口加工区,平均每亩工业总产值和进出口值达到806万元和197万美元;上海虹桥开发区面积仅0.65平方公里,年产GDP竟达47亿元,这在世界上都是很高的水平。 与此同时,国家级开发区千方百计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明显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处境,为我国以工业化促城市化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到去年底,国家级开发区共吸纳就业288万人。 投资环境国际化 建立国家级开发区,是为了在小范围最先建立“具有国际能力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精简、高效、充满活力的体制加以保证。20年来,国家级开发区充分汲取国外各种特殊经济区和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构建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的开发区管理模式和制度,包括政府管理、土地开发、投融资、社会保障、工会组织、精神文明建设等,由于其实质是对旧体制的改革,因此被各地广为引用、移植,有力带动和推进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今天,人们对“小政府、大社会”不再陌生,而当初“吃螃蟹”的正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简高效的政府管理大大削减了大小“衙门”,也大大化解和减少了审批环节,“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已在全国广泛推行,赢得中外投资者的普遍称赞。 这些卓有成效的体制创新,使其真正成为改革试验田和先行区,对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国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借鉴意义。(记者龚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