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迎合低俗是对良知和责任的背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15:06 中国青年报

  看一看我们的某些大众传媒正在向受众提供怎样的“产品”:

  报纸在讲述《千年木乃伊怀孕》、《妻子骗来同事送给丈夫强奸》;电视正在进行特大灾难事件死亡人数的竞猜,并不时插入虚假广告;广播节目主持人幸灾乐祸地解说一场车祸:“像拍电影一样,车子被大树卡住,多刺激!”网络首页上的标题触目惊心:《舌吻搞定新情人》、《理工大女生的情爱生活》;书店里摆着《在春天回想一个比我年长的女人》、《不想上床》,李渔的《闲情偶寄》演变成了“春光乍泄”、“妖颜惑众”和“女人好色”……

  在经济利益至上的旗帜下,一些媒体正为着所谓的“市场需求”,丧失良知、尊严和操守。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这种自由市场条件下的大众传播理论,曾经在西方传媒界占有一定地位。但是,以色情、猎奇和骇人听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并没有成为主流媒体。并且,随着媒体竞争和媒体自律意识加强,大众传媒更多地强调自己应该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接受媒介职业道德的约束和控制,在利益与责任的天平上,作出选择。

  由于媒体特殊的地位和强势影响力,它提供给公众的不只是“资讯产品”,更多的是这些“产品”背后的价值观念。媒体通过内容选择、表现形式、报道时间长短、出现频率多少等等可以操作的方式,对受众施加影响,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大众文化。

  “电视新闻偏好于一些人的暴力行为,如恐怖分子、示威者、罢工者或是警察,因为这些动态场景看起来比井然有序的静态场景更刺激……他们无意向我们施加了影响,让我们相信现在人们比从前更具侵犯性。对此,我们可能感到不快,甚至会因世风日下或国家现状而感到沮丧……我们将会看到,它真的有可能使人们变得粗暴。”在阐述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时,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博士写道。

  在对青少年的自杀现象与媒体的自杀新闻进行深入研究后,心理学家发现,在自杀报道刊登后一周内,青少年的自杀率急剧上升。而且,电视媒体对自杀事件上的报道越多,自杀事件就越多———选择性地进行报道,使得媒体处于一个决定随后发生事件的地位,这就要求媒体在选择传播内容时,必须持审慎态度。

  当暴力、杀戮和血腥充斥着媒体的报道时,它会给公众怎样的暗示,又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何种参照?当一张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上,5篇报道涉及3起案件两起死亡事件时,公众会怎样解读自己生存的社会环境?

  这几年,从“宫廷戏”的风靡,到“哈日”、“哈韩”潮的流行,再到“木子美现象”、“胸口写作”,无一例外可以看到大众传媒的强势影响力。它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冲击,远非播了几部电视剧,卖了几本小说,举办了几次演唱会那么简单。

  当一个媒体,满足于对明星绯闻刨根问底,对低俗隐私津津乐道,对惊天奇闻的猎奇时,它还有多少尊严,操守和公信力?当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低俗战胜了高雅,你还能指望大众文化有多少传世佳作和持久魅力?如果公众的视野里充斥着色情新闻、暴力事件、胸口写作,你还能要求社会有多少爱心、正义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这些,恰恰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良性运转的基石。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