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胡德桂:结识《人民网》 出了一本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15:37 人民网

  2004年12月8日,第六届丁玲文学奖在风景如画的湖南常德柳叶湖畔颁奖,我所著的杂文集《郁忧的眼睛》有幸获奖。双手捧着的鲜红的获奖证书,蓦然在我眼前化为人民网。这本书是人民网鼓励与鞭策的结晶。

  2001年金秋,喜欢上网的我,一不小心游进了人民网。实话实说,当时人民网最吸引我眼球的是观点频道的“网友说话”,热点冰点、尖锐泼辣、讽刺幽默、切切忧思,说的都是些咱百姓心底的话。我也是个敢说的人,对“网友说话”简直是一见如故、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相见虽说在秋风扫落叶之时,但想“说说话”的念头却在我心里萌芽,因为有“网友说话”这个春意盎然的园地,我心中怎么不热血沸腾。

  于是,我用键盘敲击我的心灵,击出了一些忽明忽暗的火花,敲出了一些成熟与不成熟的呐喊。我鼓足勇气,像枪手扣扳机一样点击着鼠标,把这些像样与不像样的东西一一发送给观点频道。

  第一篇我发送了多次,第一次如泥牛入海。我以为编辑没收到,就发送了第二次,还是石沉大海,我就发送了第三次。这时观点频道的编辑回音了:“您好,您的文章已收到,拟不用。”我没有气馁,我想,作为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家级网站,对杂文和评论的挑剔是无可厚非的。我细细品味别人“说的话”,终于有所启发:一是话题要热,滚烫滚烫的更好;二是“说话”不能过激,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三是不能板着脸说话,语言要幽默优美。凭着这样的感悟,我又试着写了一篇,发给了观点频道。太棒了,立即得到了回音:“您好,您的大作拟在‘网友说话’刊用。”2001年9月25日,我第一次以《“官托”,托谁的福?》为话题,在观点频道“说话”了。这岂止是让我“说话”,分明是给我动力。于是,我一发不可收,我不停的写,不停的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2001年10月份这一个月内,观点频道给了我9次“说话”的机会。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我“说话”的启蒙老师夏爱平同志,是她这位我未曾谋面的老师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有的稿件写得不太到位,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斧正润色;有的稿件的观点有点毛病,她也不轻易枪毙,而是要我改进,直到能发表。写杂文评论,容易惹火烧身。夏爱平很关心我们这些喜欢“说话”的人的安全。有一次,我写的一篇文章中涉及到了某省委的某一个部门,她发伊妹儿向我进一步核实稿件中的问题和征求我是否用笔名来发表,由于我当时在外采访,不知道她给我发来了伊妹儿。她见我没及时回音,就拨通了我的手机。这让我非常感动,我对她肃然起敬,她这种对作者、对稿件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值得所有新闻编辑学习。

  几年来,观点频道的编辑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认真负责的接力棒没有落地,他们个个都像我心目中的夏爱平同志。在他们的鼓励和鞭策下,我已在观点频道“说话”55次。观点频道还建起了“胡德桂网友专辑”,这让我受宠若惊,让我感到自豪与骄傲。

  我在观点频道“说话”的声音,被我的一些同事、朋友们看到了。他们当中不少人建议我把这些声音从网上搬到纸上汇集成书。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把书名定为《郁忧的眼睛》。

  写到这里,我要再次感谢夏爱平老师,要再次感谢观点频道的编辑们,要再次感谢观点频道,要再次感谢人民网。

  是人民网鼓励和鞭策我学会了写杂文评论,是人民网让我出了一本厚厚的杂文集。

  人民网,我爱你,我将继续与你同行!(作者:湖南常德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