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人找点乐子找个伴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09:13 南方都市报 |
给老人找点乐子找个伴 东山区老年人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部分老人人际资源匮乏,一成老人缺乏交流 家住东山区水均社区的余伯今年69岁,独居多年的他蓄了一把山羊胡子,长达10厘米,每天摆弄自己的胡子就成了他消磨时间找乐子的方式。余伯经常说,他情愿带着自己的胡子独立地生活。 不过,街道民政科的人可不会任由老人这样孤独地生活。余伯是重点扶助的、典型“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无法定赡养人)老人,街道民政科的李添容科长介绍,街道已按有关规定给老人争取到救济金以及实物补助,而社区工作人员最关心的,还是如何慰藉老人的寂寞,让他除了摆弄胡子外,还有更多的“乐子”。 本报讯为了解全区老人的生活状况,东山区区委托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在对2000多名老人调查的基础上出台了老年人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对多项社区提供的入户服务项目都有四成以上的老人表示在体弱有需要时会使用。为此,近日,东山区在大东、大塘、珠光三条街率先试点开展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全区9.7万老人需照顾 报告显示,东山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区60多万人口的17%,但入住老人院的只占2%,除此外还有300多个需要救济的“三无”孤寡老人和无数的“空巢老人”(有收入、儿女在外工作的老人),他们急需搞卫生、保健等各类照顾。如今,社区托老中心和福利院早已开放,可以为他们提供日间托养、临托、医疗服务等,但这仍远远不能满足全区9.7万老人的需要。 人际关系网络及社会支持资源对老年人的个人生活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意义。调查结果表明,部分老人处于社会资源缺乏的境地。 受访老人中有两成是独居的,独居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年龄群体;有三成的人没有和其他亲属住在一起;四分之一的老人难见子女,其中一成多(13.4%)的老人一周也不能与子女聚会一次;有逾三成的老人(35.5%)与子女交谈很少,每周交谈时间在1小时以下,其中有5.6%的老人连与子女的电话交谈也没有。 一成老人缺乏交流 另有多达17.4%的老人没有子女,因而更可能缺乏安慰和照顾。能得到同住亲人的饮食起居照顾、健康照顾、休闲活动协助和外出照顾的老人占被访者的五到六成。对老人进行照顾的家人,主要是配偶,而主要由子女和儿媳等来提供照顾的也占到四成左右,这部分的照顾者多数还需工作,并负担照顾下一代的责任,因此很可能引起角色紧张,尤其是儿媳在很多时候扮演了照顾老人的主要角色,在这样的家庭中,可能存在性别的不平等,女性负担大多数的家务和对老小的照顾工作,如老人需较多照顾,易引起照顾者的负担过重。 有11位受访老人表示,平时与其聊天较多的人只有1个,还有2位老人平时没有任何的聊天对象,这些非常缺乏交流的老人占样本的10%左右。另外,13%的老人如果生病,只有1个可依靠对象,还有4.9%的人无任何可依靠对象。能指出第二位、第三位可依靠者的老人急剧减少,有近半数的作答者不能指出第三位的聊天对象,四分之三的作答者不能指出第三位的可依靠者,表明其支持者很有限。有一至两成的受访老人社会资源明显匮乏,此外还有相当多老人社会资源不丰富。 在对资源的使用倾向上,有半数老人愿意接受社区服务来帮助做家务和做个人护理,其中选择入住院舍和请人上门服务者比例接近。这表明相当部分的老年人已经认识到家庭资源的不足,对其他人提供的正规服务开始具有认同感。 个案1 寻思路灯忘却烦忧 余伯独自住在两间小房的平房里。早上7点起床,他洗衣、拖地、浇花、擦拭家具,忙完之后把门一锁便出门去。余伯说:“政府给了救济金,每月有米有油,天冷了发被子衣服。政府让我一身轻松,我可不能增加政府负担。” 他告诉记者,由于年迈,他无法做体操、跑步、器械等运动,一天里做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寻思”。他每天在路上闲逛,看到路灯便寻思路灯怎样构造、如何发亮,看到地砖就想半天为什么它是方的。如此寻思,可以耗上大半天的时间,接着就可以买菜做饭。由于经常在路上自言自语,盯着一个地方发上半天呆,常被旁人以为精神有问题。一天他在路上看路灯,不禁喃喃自语起来,行人见到他都绕着路走。谈起此事,余伯竟觉得有意思,“你看我蓄胡子,除了找乐子,还可以让我和别人分别开来。旁人躲着我,我活动空间岂不更大?” 街道办事处民政科科长李添容和居委会主任冯月玉却不愿老人如此孤单。一有时间,她们就找老人聊天,或者跟学校、社区的义工联系,请他们上门拜访老人。昨日拜访老人时,冯主任挑了张靠近老人的凳子坐下,还开玩笑说:“余伯,我跟你套近乎哦!”老人呵呵笑了:“我和其他人都谈不来,就只能跟你们谈。”余伯告诉记者,其实不是他生性不爱交友,而是他说话老不讨人喜欢,大家觉得他怪。寻思路灯的习惯也并非天生,而是在长期独居生活当中形成。“只有这样,我才能忘记那些不开心的事。”李科长和冯主任一点不嫌他怪,反而时时主动跟他聊天,让他很高兴。 个案2 养一群动物以防不测 74岁的佘家海老人现住在一个设施很齐全的私人老人院内安享晚年。但是一年多前,佘家海的生活却是“一塌糊涂”。 那时他一个人住在广园新村内。虽然有着2000多元的退休金,可是佘伯穿着破旧,家里也是乱七八糟,臭哄哄的。他养着一屋动物:两只猫,一只鸟以及一只长臂猿。 佘伯宁愿天天一声不吭地对着他的“猿猿”和“猫猫”,也不愿意跟别人接触,甚至连街道人员来帮他收拾,他都不让。街道人员说,佘伯是有亲戚的,原来就有一个五六十岁的侄儿住在楼上,后来侄儿被安排去了老人院,而佘伯却不愿意去。 后来,佘伯悄悄告诉记者:“我和他们谈不来。”而他口中的“他们”指的是“周围一切想跟他说话关心他的人”,他担心别人占他的便宜。为此他每天的生活很简单,早上起来晒晒太阳,中午到市场买些菜和动物的食物,下午睡个午觉或者是拉着“猿猿”出来散散步,接着又是煮饭睡觉。邻居说:“老头心眼不坏,但就是不和别人说话。”这样的生活,佘伯过了7年多。 去年10月份,一场大病让他改变了看法,他将有价值的动物送给动物园,其他就送给别人,自己去老人院住。今年年初,记者见到住在老人院的佘伯,他可精神了。听老人院的护士说,他暂时不是太合群,但是已经交到两个朋友了,开朗了很多。 在和记者多次接触后,佘伯开始乐意说一些话,甚至将买来的雪糕递给记者吃。佘伯透露了当初养一屋子动物的真实想法:“以防不测。”因为他担心自己有个“三长两短”没人知道时,没人喂养的动物会因此叫闹不停,这样才容易引起邻居注意。 调查建议:增加对体弱老人入户服务 本报讯 根据调查报告的情况,东山区民政局和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提出了一系列规划建议。 调查显示,对多项社区提供的入户服务项目都有四成以上的老人表示在体弱有需要时会使用,而对其他项目如定期身体检查、紧急事故处理、探访、健康营养咨询等侧重安全、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的服务也都有二至四成老人表示需要。 在照顾性设施方面,三成半以上的老人表示在体弱需照顾时,愿意接受“老人饭堂”、“日间护理中心”、“老人短暂住院服务”等多项服务。现阶段,也有两至三成老人接受了“老人饭堂”等多项照顾性设施。 在社交康乐性设施方面。活动中心所提供的康乐服务应多元化,考虑到不同层次的老人的需求,同时应侧重为长者提供多元的教育及发展性活动,包括文娱节目、话剧学习、小组游戏、集体爬山。 此外,还需完善其他工作环节。包括让老人充分了解社区资源,充分调动社区资源。比如鼓励建立护老小组和招募义工,设立奖励计划以提升其能力及信心,为老年服务提供者做专业培训等等。 其它数据 休闲生活以看电视为主 调查显示,四成受访者对认识其他老人无兴趣或不愿意。有近半数老人平时聊天也不多,更遑论购物、访友、棋牌等活动,多数是终日伴随电视或自己枯坐,生活非常单调。 四成老人不了解社区服务设施 多数受访老人对所在社区的卫生环境、生活便利程度、邻里关系有好评。使用社区为老服务和设施的受访者为样本的三成半,而对社区已有服务及设施不了解的人超过四成,此外有两成半老人知道有社区服务和设施但不愿使用。 受教育程度低影响生活 调查指出,老人群体多为中小学教育程度甚至从未受过正式教育。有的老人不能读书看报,甚至就医时就看不懂指示牌。受访老人的丧偶率达45%,因丧偶会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心理打击。 四分之三老人有慢性疾病 受访者中,近半数的老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两成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差。多达四分之三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近四成老人在过去两周内有一次到多次患病。 老人月收入普遍偏低 有近七成半的老人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其中有两成多的老人每月仅有不到800元钱,收入在1800元以上者仅一成多。从绝对数量来考察,经济拮据者不在少数。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叶子 郑小敏 通讯员 杨亚明 图: 69岁的孤寡老人余伯说起街道居委对自己的照顾,高兴得合不拢嘴。 本报记者 严明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