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家之言:关于大学收费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09:58 新华网

  我国从1997年改革高校收费制度,学生读大学由不交学费改为交纳一部分约占教育成本的25%学费。多数学生家长认可了这一改革。但也引起了部分人的反对。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国内关于高校收费问题的争议不绝于耳。媒体上的声音几乎是一边倒:高校收费太高了。甚至连主管高等教育的张保庆副部长也说,高校收费不能再提高了。当然,也有人认为现在高校收费还不够高,应当进一步提高。对这些议论,我们应当认真思考,不可人云亦云。

  大家知道,办大学是有成本的。有资料称,我国大学的教育成本,理工学科是每生每年1.4-1.6万元,人文学科是1.2-1.4万元。从简单再生产角度看,必须收回这些成本,学校才能补偿消耗,维持正常运转。补偿这笔成本的款项,是由国家支付,学生家长支付,还是双方各支付一部分,取决于高等教育服务这种产品的性质。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由国家即全体社会成员付费的产品只能是那些诸如国防、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以及基础教育即义务教育等公共物品。这些物品是全体社会成员都需要的,且每个人的消费量差不多。根据“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既然这些物品由全社会消费,理所当然地应当由全社会付费。另外,这些物品的收费比较麻烦,有的根本没有办法收费,有的虽然可以收费,但收费成本很高,在经济上不合算。因此,如果由私人来供给公共物品,就会因为其私人利益小于私人成本导致供给不足。从这个角度看,公共物品也应当由国家来付费提供。

  与此不同,高等教育服务是一种私人物品,而且是一种比较奢侈的私人物品。因此,高等教育服务成本应当由受教育者个人支付,而不能由国家免费供给。这就如同消费者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只能自己掏“腰包”,而不应当由国家免费供给一样。但是,高等教育服务同时又是一种有正的外部性的特殊私人物品。这表现在,当大学毕业生从业时,他一方面取得私人利益,同时还贡献给社会国家一部分利益。就是说,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根据“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国家既然从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消费中取得了部分收益,当然也应当支付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这就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对大学包括私立大学补贴部分经费的经济原因,也是大学生只交纳部分高等教育服务成本的经济依据。

  问题是,学生和国家应当各自承担多大比例的高等教育成本。这在不同的国家是有所不同的。例如,美国州立大学的学生承担25%,政府承担75%。私立大学的教育成本基本上由学生承担。欧洲各国的大学学费普遍很低,学生基本上不承担高等教育成本。我国规定按教育成本的25%收取学费。据张保庆副部长提供的信息: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收费约400亿元,同期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入约700亿元,学生家庭分担的高等教育年度投入比例已达到36%。这是有人极力反对提高学费的理由。我不知道上述高等教育成本比例是根据什么做出的,不便妄加猜测。不过,从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来看,这个比例应当依据“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来确定。就是说,国家和学生家长均应按获得的收益比例来分担相应的教育成本义务。为此,就需要测算大学毕业生平均一年创造了多少新价值,自己拿到了多少,贡献给了国家多少。如果用工资代表学生的私人收益,用税金和规费代表国家的收益,可以有把握地说,目前学生家长支付25%的学费并不算多。当然,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历层次,不同的地区,情况会有所差异,因而学生交费的比例也应当有所不同。现在这种由国家统一规定收费标准的做法,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不足为训。

  反对大学收费的另一个理由,是农民收入太低,供不起学生上大学。据说,贫困地区三个农民的年收入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这是事实。我国有些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很低,供大学生读书确实很困难。其实,在城市中,工人供养大学生也很困难。问题是,农民收入低,买不起的东西不仅仅是大学教育服务。还有好多东西,他们也买不起。比如,有些农民买不起家庭轿车;有些农民买不起花园别墅;有些农民买不起“新马泰”旅游,等等。为什么他们不要求政府免费供给他们汽车、别墅、旅游,却偏偏要政府免费供给大学教育服务呢?这在逻辑上能成立吗?

  其实,大学收费标准就是大学教育服务的价格。均衡价格理论模型已经证明,大学教育收费标准的决定,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取决于生产者学校的成本状况。它即大学收费标准是由对大学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如果教育成本既定,收费标准就完全取决于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我国的现实情况是,高等教育严重供给不足,处于垄断卖方市场。在这种市场结构中,高收费有其必然性,不会因为人们的实际支付能力低而有所改变。如果硬要违背客观规律,人为地降低收费标准,而国家又没有相应地增加投入,必然使学校入不敷出,其结果只能是高校教师大面积流失,教育服务质量下降,高等教育萎缩。这几年高校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从长远看,这种局面并不利于受教育者。所以,用农民包括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来反对高校合理收费,在经济上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面对高昂的大学收费,支付能力不足的学生和家长应当怎么办?理性的选择有两个:一是贷款上大学。这在发达国家非常普遍。目前,我国也出台了贫困大学生助学优惠贷款办法。如果一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已经获得了大学入学资格,又有志于接受大学教育,通过助学贷款完全可以圆你的大学梦。二是放弃上大学。一个人能有机会上大学当然很好,但如果条件不允许,不上大学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在现代社会,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同样可以有很好的出路,同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社会并不需要所有的人都上大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提出过让所有的孩子都上大学的竞选口号,事实证明,口号就是口号,不会成为现实。

  对于后一种选择,肯定有人认为是不公平的。其根据可能是人人都有上大学的天赋权利。既然我有能力考取大学,社会就必须保证我能够上大学。如果因为我支付能力不足而不能上大学,就是不公平。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假定大学教育服务是国家免费提供的,那就意味着全国所有的纳税人都支付了教育服务费用。可是,有些纳税人的孩子并没有上大学。他们只承担了义务,却没有享受权利。相反,有些纳税人的孩子上了大学。他们享受了全部权利,却只承担了一部分义务。这是让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人为接受教育服务的人“埋单”,是让一部分人侵占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从“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来看,这是真正的不公平。相反,高校坚持“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收费,才是真正的公平。

  谈到高校收费问题,不能不谈高校的教育服务质量问题。在美国,私立大学学费是国立大学的4倍多,但选择私立大学的学生并不比州立大学少。这里的关键是私立大学的教育质量高。我国许多学生家长宁愿把孩子送到国外读高学费的学校,考虑的也是教育质量问题。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没有听说谁抱怨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收费高。从这个角度看,讨论大学的收费问题,关键是要看收费和教育服务质量是否匹配,也就是性价比问题。不问产品质量如何,只在价格上纠缠,是没有抓住问题的要领。

  无庸讳言,现在我国高校的收费与其成本过高确实有关。假如教育成本降下来了,少收些学费,也不是不可能的。问题是,这种高成本主要是由现行的办学体制造成的。国家垄断高等教育排斥私立大学,公立学校没有竞争压力,学校产权不清晰,管理者没有办学自主权,非教学机构林立,机构重叠、臃肿,人浮于事。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才能解决。高等教育服务的潜在需求者如果希望少交点学费,就请推动和寄希望于高校改革吧。(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系徐雷)(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