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经济观察:软着陆之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10:26 新华网

  今年以来一直备受争议的“中国经济如何着陆”的答案越来越清晰了,即中国将在今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12月8日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话将使更多的人站到赞同这个判断的队伍中来。马凯说,今年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得到缓解,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势头。

  在2004年,围绕中国经济如何着陆的看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认为中国经济过热,因而会遭遇“硬着陆”;第二种观点是中国经济部分领域有过热现象,但将会实现“软着陆”;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将近10%的经济增长率是健康的,也就不存在着陆的问题。

  经济学家们对经济“软着陆”一词并未明确定义,一般理解为,既消除了经济过热,又保持了较快增长就算软着陆。它的数字含义是:GDP保持在7%—9%之间,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进出口保持在10%-20%之间。相反,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7%,出现通货紧缩,进出口增长低于10%,这种情况下就可视为“硬着陆”。

  按这种标准,再看马凯提供的数据,得出“软着陆”的结论是很容易的:马凯预计,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9%或略高一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进出口增长34%,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超过600亿美元;登记失业率为4.4%。马凯没有提及一个重要指标——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原因可能是11月份的数据仍未公布,不过,从前10个月的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已从年初的50%多下降到29.5%,已比较接近调控目标。

  实现软着陆是国内外一致期待的结果,当这种结果出现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软着陆之后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已有不少研究机构和个人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的专家们认为,在一系列紧缩性总量政策和结构引导政策,以及对土地、投资、信贷和过热行业采取的行政性控制措施之后,经济增长已向合理区间回落,但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消除,体制性矛盾日趋尖锐,宏观调控中一些负面效应正在显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粮食供求的稳定机制比较脆弱;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风险在增加;缺乏规范有效的土地配置机制;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性调控影响较大;中西部地区受到紧缩性冲击大于东部地区。

  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有清醒认识,国家发改委的一位高级官员公开承认,宏观调控虽已取得成效,但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发展基础还不稳固,主要表现在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很大,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仍然突出,物价上涨压力增加。前一时期投资增长过快和盲目重复建设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企业产成品库存增多,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问题比较突出。这种情况又导致非法融资活动加剧,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增加。

  已有不少专家学者特别提醒人们关注在解决瓶颈制约过程中所出现的项目无序建设、投资过热的情况,警惕“矫枉过正”潜伏的危机。以电力建设为例,专家们认为,尽管目前电力消费市场十分看好,但是国家规范高耗能产业发展,将会压缩电力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国家宏观调控将使固定资产投资的“虚火”大幅降温,现有电力需求中的一些水分将被挤出。考虑到电力建设需要较长周期,在目前“电荒”时开工的电力项目至少要在两三年后发电,按照现在中央对调控的认识和一贯采取的手段,同期经济增长应该会回到理性发展轨道上,届时电力需求增长的回落和火电项目集中投产的情况将同步发生——这必将使电力出现大规模过剩。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比如粗放的增长方式、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等,最重要的是,体制性问题不解决,用马凯的话说,“旧病复发的可能性就会一直存在”。既然如此,借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们的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调控方式,着力推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协调发展,应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工作的重点。(记者李慧莲)(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