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妊娠阵痛之中待新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13:16 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12月16日电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妊娠阵痛之中待新生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黄屋红顶,成群的奶牛、鸡鸭;银色高棚,簇拥的香菇、油菜……,阜新市一个个漂亮的农业园区、养殖小区给人留下鲜明印象。可是,眼前这个生机勃勃的新兴农业城市,却一直以煤电之城著名。

  位于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阜新市,拥有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国家级能源基地之一。然而,随着可采之煤越来越少,作为煤城的阜新正走入暮年;正向着农业城市转型的阜新,正处在妊娠阵痛之中。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唯一的试点城市——阜新,到2004年12月转型已满三周年。令人欣慰的是,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业与生态城市建设已初露端倪,“绿色”正在取代“黑色”成为阜新市新的城市形象。阜新的衰老,只有一个原因:地下的煤快挖光了。上世纪50年代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如今已无昔日红火的生产场面,只剩下几十年来挖煤形成的一个长4公里、宽2公里、深达300米的巨坑。走向枯竭的海州矿将在一个月后宣布关闭破产。海州矿将是近年来阜新破产关闭的最大煤矿。此前,东梁、平安、新邱等三家百年老矿已破产关闭。阜新市副市长曹元说,煤矿的破产关闭还将继续下去。8到10年后,阜新的主体矿井将结束其历史使命。据国家发改委土地研究所统计,中国共有典型的资源型城市60座,生活着6650万人口。目前它们中间已经有三分之一和阜新一样处在资源枯竭的困境之中。而在未来的50年内,剩下的三分之二也将步入这个行列。专家指出,中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共同的挑战:经济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日渐枯竭,经济发展日益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民生活和就业困难。阜新半个多世纪来共为国家生产原煤5.3亿吨,发电1500亿千瓦时。现在,阜新的煤炭可采储量仅剩2.25亿吨,且因煤层过深,开采成本和难度都很大。一直靠煤炭资源生存的阜新,煤炭工业收入占全市GDP70%以上;随着资源的枯竭,阜新陷入了“煤兴城兴,煤衰城也衰”的怪圈。

  转型前的2001年,阜新市GDP增幅跌至辽宁省倒数第一,更让人担忧的是,煤矿倒闭使大批矿工失业。据统计,到2003年底,阜新共有15.6万人下岗失业,预计2005年下岗失业人数将达到17.6万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已进入中国高层的视野。2003年的除夕之夜,温家宝总理来到阜新,在井下与矿工们一同吃饺子过年。他指出,老矿山经济转型,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兴办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做法是一条好的路子。

  2001年底,国务院将阜新定为全国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并批准了“转型复兴计划”。该计划以解决全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为突破口,在稳定现有煤电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一、三产业,加快畜牧业、林果业、种植业基地建设和设施农业建设。阜新市政府计划从2002年起用4年时间,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再用5年时间,建成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即9年内基本完成转型。为此,阜新市开始着手建设50个农业园区、200个以养殖为主的专业小区,期望将下岗工人变成种养殖业的现代农民。转型启动3年来,阜新经济出现了显著变化,GDP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3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02亿元。今年上半年,阜新多项经济指标又创下近5年来的最好水平。不久前,阜新市开始全面实施封山禁牧,以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转型。

  但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刚着手处理这一难题的中国来说,这个转型仍处于漫长而痛苦的探索过程中。

  事实上,阜新选择向农业城市转型的方向尚存争议。辽宁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严伟就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对解决阜新的就业问题作用相当有限。因为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不可能安排大量下岗人员就业。此外,转型能否成功,资金不足问题也不容回避。

  “对阜新的十几万下岗矿工来说,转型之路虽然艰难,但他们已经起步了。不管怎样,阜新作为一个‘标本’,至少会为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供一条思路,”国际矿山测量协会委员石金峰说。

  在中国实施中的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是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发改委月前又透露,扩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的政策正在研究中,“循环经济”试点也将选择在资源型城市进行。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