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传统副刊的出路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05: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徐怀谦

  在上世纪90年代报刊结构调整的大潮中,在全国各类报纸纷纷扩版的同时,不少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则经历了一次大的“瘦身”:有的停刊了,有的压缩了版面或减少了刊期,有的名为副刊却转成了娱乐版、休闲版。如今硕果仅存的只有人民日报“大地”、文汇报“笔会”、解放日报“朝花”、新民晚报“夜光杯”、羊城晚报“花地”等屈指可数的几家“老字号”了。

  面对这个过程,有人认为是报业改革的必然,有人说这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有人认为传统副刊过于沉闷,要推倒重来;有人则说副刊要以不变应万变,坚守那份清雅;有人认为是副刊终结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是副刊脱胎换骨的开始。

  传统副刊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为传统副刊把脉

  报业改革,为什么习惯于拿副刊开刀?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传统的文学副刊不注重时效性,只是把几篇散文、诗歌等简单地编排在一起,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距离现实生活太远,不能满足读者对信息、思想的需求。另外,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涌现出很多专业期刊,报纸副刊无法承载的长篇作品找到了新的阵地;再加上时下新闻性对副刊的过分渗透,使副刊的文学品位受到损害,作家的好作品不愿拿给副刊发表,也纷纷转移了阵地。

  圈内人的看法应该更能击中要害。文汇报编辑朱大路认为,当前,报纸的传统副刊在衰落,主要是指声音的衰落。对副刊来说,敏锐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就是声音。声音首先由杂文来表达。现在副刊的杂文越来越少,名存实亡,或表面上热闹,其实不痛不痒。这些文章缺少对历史的反思、缺少对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深层思考,总之是缺少洪亮的声音。而读者对副刊的声音是有期待的。他说,副刊的其他文章,如随笔、散文、报告文学、甚至诗歌,都应该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一个副刊编辑部,永远不缺山水游记、不缺无病呻吟的散文诗歌,一个电话就可约来一大批,但版面上如果充斥这类作品,副刊不衰也衰了。此外,争鸣文章是表达声音的窗口,现在这扇窗口常常被关上,即使要争鸣,也是细枝末节的争鸣,技术性的商榷。

  如何定位副刊

  传统副刊要改革,要与时俱进,这似乎是一个共识,但问题是怎么改,改成什么样。看眼下的报业改革,不是压根没有文学副刊的一席之地,就是把副刊版变成小品文的集锦或成了涵盖饮食、保健、时尚、旅游、地理、家庭、家居、私密、情感、收藏、汽车、股市、证券等方方面面的大杂烩。副刊从过去注重文学性变成了今天的强调娱乐性。

  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在《中国文艺副刊史》中提出,自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消闲报》诞生起,中国的副刊大致沿着这样两条路径发展下来,一脉是“趣味主义”,把副刊的文字看作是“给看官们时时把玩的东西”;另一脉把副刊看作为现实、为人生服务的园地。如今强调报纸副刊的娱乐性,不是什么新鲜货色,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光明日报副刊编辑韩小蕙认为:“时下商业化时代的文化思潮,必然会对高雅的文学副刊产生震荡;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开阔视野,也同时给今天的文学副刊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媒体不能一味迎合大众的某些低俗、不健康的趣味,而应该坚持倡导高层次文化,用辉煌的文学之光照亮他们的心灵。文学副刊可以说是各类报纸副刊中的中流砥柱,要理直气壮地办下去。”

  许多作家、读者在谈到副刊的时候,常常使用“精神田园”之类的字眼。著名作家从维熙认为,时下的报刊越来越多,但真正有较高文化品位的版面却越来越少。有的报纸动辄几十版,但是你从头翻到尾,却难以找到一块纯净的精神田园。副刊版面,是根据当天广告多少而定的,副刊变成了广告的补丁。有的作者说,报纸副刊所提供的除了娱乐之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标杆、心灵的境界、情感的升华、思想的隽永。回过头来看,当时曾经轰动一时的东西大多随风而逝,有的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相反倒是一些本本分分、平平淡淡的副刊文章却留有余香,使人回味。有的读者甚至说,一篇小小的副刊文章,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除了“精神田园”的说法之外,还有人把副刊比作“营养社会的血脉”或“脑力激荡的磁场”。副刊的改革,只能加强这种精神趋向而不是弱化它,把副刊变成娱乐或补丁。这一点,从那些取消文学副刊而印数未见上升的报业改革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副刊有没有出路

  冯并认为,副刊既是一种报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我们的副刊应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社会意义与可读性的统一。副刊本身需要创新,不可一成不变拘于原来的概念,同时需要一批新的编辑家们的努力。眼下文坛浮躁,编辑也浮躁,编辑上不去,就很难说有什么“名家名品”了。学者陈平原也指出,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报纸延聘了一批著名的作家、学者编副刊。韩小蕙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媒体竞争的大背景下,副刊存活的关键是靠质量。好的副刊不“副”,而是一张报纸的品牌,是卖点。

  更多的读者来信呼吁,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娱乐八卦等,是副刊的没落而不是改革;只有贴近现实,关注民生,益人心智,发人深省,才是副刊的正途。

  面对读者期待的眼睛,副刊不应该等待,也不需要等待。它可以走在时代的前面,它是引领者。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7日 第九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