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芦笙走世界(出色人物)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05:3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李勇 视芦笙为生命的贵州苗族青年杨正平,凭着对芦笙的执著追求,把传统芦笙艺术演绎得炉火纯青,并先后出访法国、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使芦笙艺术从苗岭山寨登上了世界艺术殿堂。 日前,笔者随大学生“三下乡”一行从贵州岑巩县的一个乡镇返回县城驻地时,已是晚间8时多。打开房门,屋里已多了一位青年。仔细一看,他留着像女孩一样的长发,身穿异样的民族服装,挺特别的。然而,当黔东南师专大学生艺术团芦笙队的学员们知道他们的指导老师杨正平来了时,个个飞奔来问候。在后来的半个多月里,笔者深深感受到了杨老师的敬业:他不抽烟、不喝酒,为演好每一个节目,他常常提前一两个小时化妆,也常因此不吃饭……他每一场技艺高超的演出,总是赢得观众潮水般的掌声和喝彩。 29年前,杨正平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一个被誉为“天下芒筒芦笙第一寨”的苗族村寨———排牙村。在他居住的寨子里,男人们在节假日或农闲时,常常聚在一起吹芦笙,寨子里只要是5岁以上的男孩,都或多或少会吹芦笙。就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杨正平五六岁时就和同伴们一起跟父亲和叔伯们学吹芦笙。他学吹芦笙总是比同伴学得快、吹得好,很受叔伯们器重,大家都看好他是学芦笙的料。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4年,他父亲不幸去世,丢下他母子4人,家庭的负担一下全压到母亲身上。为了减轻母亲的一点负担,杨正平一边犁田一边上学,母亲不再让他去学吹芦笙了,他只好偷偷跑出去学。 果如大家所料,杨正平吹起芦笙一天一个样,并在读小学五年级时代表村里参加了丹寨县第一届芦笙展演大会,一举夺得第一名,为村里争了光。从此,他对吹芦笙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1989年,15岁的杨正平考入丹寨县民族文工队。文工队为杨正平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先后随队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演出。 1992年,杨正平考入了贵州艺校芦笙班学习。在校期间,他先后随中国民族艺术团、中国民间音乐家小组赴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国参加国际艺术节。他精湛的演技博得国外观众的广泛好评,其演奏的芦笙曲《草原情歌》、《清水江畔丰收乐》、《欢乐的苗寨》等被荷兰帕拉多斯唱片公司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唱片公司录制成CD光碟出版发行。 1995年毕业后,杨正平分配到贵阳市花溪旅游集团公司工作。两年后,杨正平又选择了进修深造。1997年他考入贵州大学,通过理论学习和老师指导,他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并于1999年5月在贵州大学成功举办了“杨正平芦笙独奏音乐会”。 随后,他的荣誉接踵而至。1999年8月,他编导的苗族舞蹈《苗人》荣获首届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芦笙舞比赛一等奖;2001年11月,他在全国第十一届孔雀奖少数民族器乐比赛中获最佳演奏奖;他演奏的曲目《苗家地方花一样》、《春到苗岭》等由中央电视台等录制播放,并被誉为贵州“芦笙王”。 如今,杨正平已是凯里市民族歌舞团的一位编导兼演员,还是贵州省芦笙研究会理事、贵州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黔东南州芦笙协会副会长。他说:“作为演员,我走南闯北,现身国外,已基本满足了,现在该静下心来培养弟子了。”他在做好歌舞团工作的同时,用业余时间受聘于黔东南民族师专大学生艺术团任指导老师。愿他通过精心辅导,能培养出更多手持金芦笙登上世界舞台的“芦笙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2月17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