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耶利内克“社交恐惧”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08:42 南方日报

  直言录

  王况

  功名的种子在国人的心中大概从小就已深深地埋下了。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教育体系就以“几颗星”、“几条杠”、“几好学生”一步步地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未来”和“希望”为荣誉奋斗。同样,在我们的社会治理体系中,也是如此,各种荣誉不仅和国民的精神生活紧密相关而且还直接与物质待遇挂钩,力量强大无比。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如果还有人说对功名没有兴趣,那不是假扮清高,便是怀才不遇,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了。

  可是,最近发生在欧洲小国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身上的一件事,却可以令国人反思。她在获得了200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后,以“社交恐惧症”为由而没有出席颁奖典礼。对耶利内克的行为见仁见智,在我看来,这件事至少可以说明她对待功名的态度是平淡的。你看,我们的本土国人目前还从未问鼎,甚至有人动议要启动“国家工程”来摘取的功名皇冠,居然被她不怎么看在眼里。这件事同时也说明,像奥地利这样的欧洲小国对待如此巨大的功名也是平淡的。假设这样的事发生在咱们这里,各种组织动员和国家荣誉的需要都足以“治愈”耶利内克的“社交恐惧症”。

  由此我想到,在所有的功名和功名获得者之间,不外乎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功名的获得者以功名为荣,即他以它为荣;另一种是功名因它的获得者而有荣,即它以他为荣。试想,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这类的获奖者,诺贝尔奖奖金再高也不会有今天的荣耀。然而,同是诺贝尔奖得主,其中的大部分却只能是他以诺贝尔奖为荣者。同样,对于国人引以为荣的两院院士,如果没有像钱学森、华罗庚那样的杰出科学家,院士称号以他为荣,那么众多的院士们也就无法以它为荣了。如此类推,更加人数众多的博导、教授、博士们也大都不外乎这两类。

  这样看来,我们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还可以借鉴一下诸如奥地利小国的平常之心。因此,没必要去启动什么“国家工程”去造就诺贝尔奖,也没必要搞什么“地方工程”去造就院士,更没有必要在造就不出来的时候去“双聘”几个用以充数,有必要的却是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教书的能够安心教书,写作的能够安心写作,种田的能够安心种田。以平淡之心对待功名,人的潜能自然可以得到最好的发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