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信息产业:气球还是铅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09:21 人民网

  米阿仑

  联想并购了IBM公司的PC(个人计算机)业务,众说纷纭,其中讨论的最大热点是中国公司能否胜任美国市场经营。笔者认为,这不是关键所在。早在20年前左右,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就开始了相当规模的海外成套产业兼并和海外市场经营,其它中国企业随后也有同类兼并和经营,多年来,绝大多数并购公司都获得了良好业绩。此外,PC市场早已相当成熟。借助中国已有经验和IBM公司的经验,中国的联想公司或其它公司经营海外PC市场应该没有大问题。笔者认为,这次并购的关键所在,是它标志了PC技术时代的结束,反映了中美信息技术差距加大,预示了中国信息产业面临的科技发展的挑战更加严峻。

  按照美国贸易法规定,高科技技术产品出口转让需要经过美国商业部、国务院、国防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审查批准;如果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出口转让有碍或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不要说独立不结盟的中国,就是对盟国,美国政府也予以限制。现在,IBM公司的PC业务能完整地转让给中国公司,说明:PC硬件技术公开和出口转让已经不再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如同纺织品和汽车一样,PC硬件成为贸易为主的加工业,市场需求仍在发展,技术时代已经结束。

  大约25年前,IBM公司率先开辟了PC产品和市场。上个世纪1990年代初期,互联网开始普及,IBM公司开始寻求摆脱PC业务的机会,以便集中精力和资源来重整它传统的主机业务,开辟以互联网为主的技术设计与服务、软件、以及新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业务。经过10年左右,现在,IBM公司完成了业务战略调整。这说明,经过25年左右的计算机技术普及,美国的信息技术进入了新阶段,它的基本特征是:计算机互联网已经跟水电供应和交通运输等公用事业一样,基础建设和知识普及已经大体完成,大量技术开发和工程作业和由专业人员以服务形式在“后台”完成,因而,整个社会用户能象使用水电和交通一样,从容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

  兼并了IBM公司的PC业务,无疑,中国的计算机产品贸易量将会迅猛增加,某某排行榜上或某某500强的名单中,又将增加一个中国公司的名字。然而,在那些贸易数字后面的真实图景,却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信息技术差距加大。众所周知,美国掌握了信息技术核心技术的绝大部分,而中国刚刚起步直追;就信息技术的国家实力的经济指标看,两国差距也是十分悬殊:信息技术国家实力的经济统计指标比较(数据截止:2003年)比较项目中国美国 世界水平 每千人分享PC计算机数量: 27.6 658.9 100.8 每千人中使用互联网人数: 46 551131安全成套计算机主机数量(套): 182 138,514 217,255 信息技术支出占GDP比例: 5.80%6.50%人均用于信息技术的支出(美元): 58 2,358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3年和2004年统计。

  由于人口众多,中国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很快就能达到世界第一。然而,就人均水平看,中国的水平还差得很远。比如:美国每千人中互联网用户为551人,而中国只有46人;美国成套主机为13.8万,而中国只有182套、不到美国的0.15%,也就是说,中国市场的用户比美国多得多、而满足需求的主机却比美国少得多。打个比方说,那个图景是:中国用二亩地养活1000口人,而美国是用20亩地养活100口人,两国实力之差是很大的。

  在这种信息技术国家实力差距相当悬殊的情况下,IBM主动向中国转让整套PC业务,就跟上个世纪1950到1970年代发达国家先后转让纺织工业、汽车工业和电器工业的业务一样,发展中国家的海外贸易量急剧增加的同时,他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也加大了。或者说,发展中国家期望以贸易带领加工制造业、再以加工制造业带动科技发展的方式来快速赶上发达国家,可实际上,他们的科技实力地位经常是随着贸易量的上升而下降,陷入了难以摆脱的贸易数量与科技实力成剪刀差的发展模式。结果,尽管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做了许多努力来提升信息技术支出占国民产值的比例,但是,成效多在贸易增长方面追赶发达国家、而不是在科技实力增强方面缩小跟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尚未摆脱这种模式,例如,中国的信息技术支出已经占国民总产值的5.8%,跟美国的6.5%相差不到一个百分点,然而,中美之间的信息技术国家实力的差距仍在拉大、而不是在缩小。

  接受了纺织工业、汽车工业和电器工业的业务转让经验教训,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了过去十多年互联网普及的机会,在摆脱贸易和科技发展成剪刀差的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韩国是佼佼者之一。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赶上信息技术时代,韩国按照习惯继续走“贸工技”的道路,具体说,是以贸易带动加工制造、以加工制造带动科技发展。为此,韩国开辟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市场的PC硬件业务,推出了“LEADINGADGE”品牌的PC硬件系列产品。当时,该系列被美国市场评为物美价廉的最佳产品之一,相当流行、销路极好,以至于“LEADINGADGE”成了韩国企业的国际象征;它的美国总部设在麻省,来自该州的美国著名政治家肯尼迪参议员,都以本州是韩国“LEADINGADGE”的东道主而自夸炫耀。

  过了大约10年,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贸易数量、市场分享比例和品牌名声都接近高峰的时候,韩国从互联网的普及中看到:他们的贸易机会大大增加、科技实力差距却在急剧加大;要争取信息技术市场主动权,就要走“技工贸”的道路。于是,韩国政府和企业抓住了互联网普及带来的全球范围的发展政策调整的机会,毅然放弃了以贸易领先的PC硬件业务,开始走“技工贸”的发展道路,加大了政府采购扶持引导本国信息技术的力度、竭力推动企业和私人对发展与研究(R&D)的投资,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强项产业:中小型信息技术消费品。在这类市场,韩国掌握了相当大的主动权,例如,仅就计算机网络游戏(包括学习训练类游戏,不仅是娱乐性游戏)的技术市场来说,截止到2003年年底,韩国分享了世界市场的四分之一以上,其技术政策如何足以影响整个世界市场的动向。换句话说,在特定信息技术领域,韩国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差距,由此而来的是韩国的制造业、服务业和贸易量都获得了实质性增长,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发展质量和水平都超过了从事汽车工业和PC硬件业务的“贸工技”政策时期。

  韩国“十年磨一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它不但基本摆脱了贸易与科技成剪刀差的发展模式,而且,在相关科技领域,它的专利租赁业务的发展比例已经跟美国大体取平。在2004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韩国被列入NRI(信息技术参与获益指数)的全球前20强:全球NRI指数排行(信息技术参与获益指数排行,1为最强):01.美国

  06.加拿大

  11.德国

  16.以色列

  45.印度 02.新加坡

  07.瑞士

  12.日本

  17.台湾

  51.中国 03.芬兰

  08.挪威

  13.荷兰

  18.香港 04.瑞典

  09.澳洲

  14.卢森堡

  19.法国 05.丹麦

  10.冰岛

  15.英国

  20.韩国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世界银行,2004年。注解:NRI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的参与程度和获益程度的指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技术实力的总体状态。

  而中国,尽管用户数量和贸易数量都大大超过韩国,但它的信息技术参与与获益排行被列为世界第51名、比前一年的第43名退后了8位。可以说,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战略思路方面,中国不但落后于美国,而且,也落后于邻居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就此而论,如果中国还在“贸工技”和“技工贸”的十字路口继续徘徊的话,那么,中国的信息产业就难免在贸易与科技成剪刀差的发展模式里越陷越深,在贸易量急剧增长的同时科技水平和科技竞争力逐年下降。

  中国一些业内专家已经看到了贸易与科技成剪刀差的模式对中国的严重影响,他们发出了呼吁:要警惕和防止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空心化”。他们的见解和呼吁很有道理。如果能打个比方,那么,中国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的挑战,是在“气球产业”和“铅球产业”两者之间做出战略选择。它们的区别是:

  气球产业:贸易量很大,自有技术含量小,象气球,微力就可抛起,但落地无坑、一碰就破。

  铅球产业:贸易随市场,自有技术含量大,象铅球,用力方可抛出,但落地有坑、百撞不破。

  就目前状态看,中国的信息产业主要还处在“气球产业”状态。美国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劲旅韩国等国家,都选择了“铅球产业”的发展道路。不难预见,联想公司获得了IBM的全球PC硬件业务,加上长城公司跟IBM公司的新合作,中国的信息产业贸易数量和市场规模有望在短期内迅速赶上美国。但是,如果中国信息产业不能摆脱贸易与科技成剪刀差的发展模式,如果还是继续作个“气球产业”,那么,用翘翘板比喻国际市场关系,那情况就是:美国信息产业的铅球有个下落动作,就会把中国的气球弹上天;而中国信息产业气球有什么动作,对美国的铅球不会有多大作用。更富有挑战意义的是,如果韩国或类似的新兴劲旅国家的信息产业有个不小心动作,就象有个小针头戳了一下,再大的气球也会顿时破裂。这就是信息技术市场和其它技术市场不同的地方。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