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台湾政坛出现“战国时代”:谨防陈水扁败中行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15:11 中国新闻网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虽然不能在“立法院”通过“台湾独立”法案,但陈水扁会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铤而走险

  台湾的“立法院”大选落下帷幕,泛蓝阵营以116票争取到“立法院”半数席位,可以说是挽回了颓势。但是,这次台湾“立法院”选举,投票率并不高。这说明在经过了一系列的选举闹剧之后,台湾普通民众正在回归平静,更加理性地看待台湾的现在与未来。

  然而,必须指出,投票率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厌倦了现在的政治格局,不愿意继续跟随台湾政客的指挥棒乱转。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如果台湾民众用脚作出自己的选择,那么,未来的台湾将会呈现出更加紧张的局势。简单地说,由于缺乏中间选民的缓冲,泛蓝阵营与泛绿阵营的铁杆支持者将会在一系列问题上大打出手。台湾政局将会出现更加混乱的局面。

  台湾政坛出现“战国时代”

  台湾“立法院”选举之后,台湾政坛出现了“战国时代”。台联党的泡沫化和民进党温和派人物的失利使得“台独”死硬分子占据了泛绿阵营的席位;而亲民党的44席与过去的战绩相比,明显退步。表面上看,泛蓝阵营席位过半,可以有效地阻止陈水扁的“台独”路线。但泛蓝阵营各党派的结盟只是出于选举策略的考虑,并没有统一纲领。所以,“立法院”选举结束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明确表态,其党派不会与国民党合并。因为他知道,两党一旦合并,下一次台湾领导人选举,他仍然是副手。这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心态,决定了两个党派之间的貌合神离。

  相反,泛绿阵营各个党派之间虽然打打杀杀,但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主张台湾独立。正因为如此,泛绿阵营各党派之间是一种战略上的结盟。这样,在“立法院”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可怕的局面:泛绿阵营中“急独”分子会挑起两岸局势紧张的议题,而泛绿阵营中的投机分子会煽风点火,泛蓝阵营如果压不住阵脚,很有可能会跟着飙车,就像上次制定“公投法”一样。所以,任何对两岸局势缓和抱有幻想的人都应该认真反思。

  陈水扁仍可继续操纵台湾局势

  台湾走到今天,精英的流失、经济的泡沫、族群的分裂、价值的混乱,让所有关心台湾的海内外中国人痛心疾首。陈水扁政府在维护稳定、振兴经济上乏善可陈,但是,在推行“台湾独立”的路线上渐行渐远。有人预测,“立法院”选举结果将会对陈水扁政府形成强大的制约作用,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想法。因为在推行“台湾独立”的道路上,陈水扁会一意孤行。虽然不能在“立法院”通过“台湾独立”法案,但陈水扁会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铤而走险。这种相互对峙的政治格局,不但不会促进两岸的和解,反而会让陈水扁政府作出更加冒险的举动。

  台湾当前的政局,明显地受到了陈水扁政府的操纵。只要出现明显的外部压力,陈水扁就会制造悲情政治气氛,为下一次赢得胜利储备力量。设置议题、转移视线,掩盖真相,当代西方政治的三大法宝,被陈水扁当局演绎得淋漓尽致。人们注意到,就在台湾举行“立法院”选举时,中国特使两次访问华盛顿,与美国政界频繁沟通。这说明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美国人划定的圈子里,陈水扁不会贸然行事,但是,他会精耕细作,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推行他的“台独”主张。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结局,在他的任期内,他会充分利用一切政治资源,在各个方面进行“台独”宣传教育,一旦时机成熟,他会推动法理“台独”,甚至会利用台湾“立法院”这种混乱的局面,借力打力,让自己的某些分裂主张通过“立法”的渠道侥幸过关。

  政治人物的明星化和娱乐化,将会使台湾政坛出现了类似于辩论赛那样的只讲过程不讲结果唇枪舌剑的杂耍政治。在“政府”与“立法院”之间的你来我往中,台湾权力机关的执政效率将会荡然无存。在一个秩序混乱而又高速飙车的机构里,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即使在短期内陈水扁的“台独”主张有所收敛,但是,在任期内他不是没有可能为走向实质性的“台湾独立”铤而走险。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