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拾金不昧是怎么成了“异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8日00:14 红网

  南京的孔先生一年前将自己捡到的3万元钱交给了失主,并谢绝了酬谢。事后,遭到完全迥异的两种态度:一面是南京各大媒体都将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孔先生一时之间成为了新闻人物,另一面是他顿时成了家族中的“异类人物”,父母、岳父母、朋友都觉得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难以成大事。结婚多年的妻子也开始怀疑丈夫是“懦夫”,竟要离婚了。(据《现代快报》12月16日报道)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这一点可以理解。具体到这个事件中,孔先生是一家人的经济支柱,生存压力很大,虽然有着创业能力,却一直在负债经营。此时,他如果将拾到的3万元钱占为己有,我们尚且不论是不是违法,是不是不道德,至少在情理上是不会得到太多非难的。但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在社会基本道德价值观念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理想与现实为何如此尖锐地对立,乃至于到了不可相容的地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小学生都懂的道理,怎么就让一大帮成年人众口一辞地说成了“另类”?诚实信用曾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怎么就变成了“在社会上成大事”的障碍了?

  我以为,这集中反映了一种“利己”化的道德倾向。在观念中,拾金不昧其实并没有过时,还在人们口中传唱,人们依然认可拾金不昧是一种理想社会的美好道德风尚,并予以正面的宣扬和倡导,但那是别人应该干的事,跟自己无关。唯一和自己有关的是当自己成了受益者的时候。试想,如果那些指责拾金不昧是“另类”的人们自己丢失了3万块钱,他们是坦然接受“不另类”的事实,还是满心期待有拾金不昧者出现?答案不言自明,只恐怕到时他们连感激涕零都来不及了。

  而在现实中,拾金不昧已经不再是生活的常态,甚至是严重偏离了每个人的正常行为,不当得利演变成了一种额外的收益。所以,一旦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人作出了这样的举动,便会当然地觉得受到了损失,是无法容忍的,成了“另类、愚蠢、懦弱、胆小”的代名词。

  “拾金不昧”就是一个风向标,可以测出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水平。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变形的道德倾向正在我们周围逐渐蔓延、渗透,成为一种生活的“潜规则”乃至“显规则”,大有不可阻挡之势。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警惕了。(稿源:红网)(作者:清末明初)(编辑:闵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中外乒乓球明星对抗赛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