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贼》的三重疑问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8日09:37 南方都市报 |
所谓“无贼”一出,谁与争锋。《功夫》没出来以前,还是让我们看看《天下无贼》的评论吧。 既然这个版的作者都是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委,自然角度会专业些,票房成绩出色的《天下无贼》在这里也受到一些质疑。当然,这些质疑虽然针对《天》片的剧作或艺术手法,但都是善意的;而朗天从《天下无贼》里看到香港电影的预言,更是多么有趣的“一角度”。 做一个《天下无贼》的专版,是希望我们能谈得更过瘾些。您未必看得开心,但如果能看得脑力激荡、七情上面,作为编辑我才最开心。——编者 《天下无贼》剧本牵强吗? 什么才是紧凑和吸引 我很想知道,除了我之外,还有没有人不喜欢《天下无贼》?几乎所有的影评人都在夸奖这部电影,“冯小刚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电影”是听到最多的评语;林奕华撰文说自己看了《天下无贼》后久久不能平静,不停地发短信给朋友让他们来看这部电影。 这是不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暂时放在一边不说,因为很多人是拿这部电影跟“今年的其他国产电影”相比的。今年我们对国产电影无论宽容或指责,都有着奇怪的理由——说“《新警察故事》好看”,我得到的很多理由是拿它跟《2046》比。当人们打击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用另外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人来替代它。如果没有张艺谋和《十面埋伏》的“霸道”,我真的很难想象《可可西里》也会被捧到天上。 拿《天下无贼》来说,情侣贼,有好手艺和高智慧,很写意地偷了辆宝马跑到外地销赃,然后享用无边美景。这的确是好莱坞惯用的格式,但大致架构的相似不代表什么,能否“一环扣一环”才是这种格式片的关键。从刘德华和刘若英骗的车来看,他们也不是小偷小摸的贼;去西部卖车,顺带卖卖风光绝对无可厚非。但是刘若英和刘德华的矛盾就很有问题,我看不到他们的感情基础,也看不到他们为什么会不离不弃。 他们终究是要上那辆火车的,我们知道这个结果。但如果不是冯小刚的安排,他们真会那么顺利地认识傻根并和他坐进同一节车厢吗?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理由买硬座车厢的票——一辆宝马即使不能坐飞机,买两张卧铺票总不是难事;何况跟有钱人混在一起,怎么说下手都更有收获吧?冯小刚在访谈里也承认,自己是先有了剧情的结果,才倒过来推出过程和细节。故事在一辆火车上发生,反正他们就必须上火车,即使没有任何上火车的必要。从这里开始,影片就在“一环强扣一环”了。 刘德华举手投足看上去都是一个潇洒的大盗,以至于我好几次都以为他会从卡里直接拿出6万块来保卫“傻根”的理想。除开盗亦有道的行规,他的做法和牺牲都不是绝对的必然;导演只是要安排一个相对感人的结局,于是就让他这么不必要地死了(至少从现在的死法来看)。反倒是“友情出演”的葛优,无论他是本色演出还是没有突破,他的一言一行都让人忍俊不禁。 我想怀着娱乐的心情看待这部电影,所以才不去理会冯小刚放进去的所谓宗教、因果(事实上这些东西也是拿来唬人的);但我确实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比《大腕》好。《大腕》对白字字珠玑,关于“大腕”的葬礼、葬礼的进行以及引发的矛盾,如果那都不叫“一环扣一环”,我真不知道什么才是紧凑和吸引了。《天下无贼》里大部分的情节我们都在好莱坞大片里看到了,而且他们更加纯熟。《天下无贼》给人的感觉,就是田忌赛马——拿着最差的马跟对方最好的马赛,即使输了也有充分的理由:“我用的是最弱的马。”只是,很奇怪会有人从这样自欺欺人的角度来获得快感和满足。 袁蕾 《天下无贼》玩艺术失败了? 一种难以言说的困扰 首先声明,很多人说《天下无贼》是“今年迄今为止最好的影片”,我还是比较认可的;而大家的“微词”,也无非是“鸡蛋里挑骨头”而已。在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几乎都在动摇,一会儿对冯导充满敬意,一会儿又颇为遗憾;直到写下这篇小文,还是无法摆脱一种难以言说的困扰。 其实,对一部票房“冲亿”的成功影片指手画脚,未免有点不够“厚道”。但我一直认为冯小刚的才华和追求,并不限于也不应该限于创作相声小品般的贺岁片,尽管他自己一再声称自己的作品要“为人民服务”。我相信冯导“劝善”的良苦用心,但同时,影片又让我总也忘不掉冯导在商业运作上的良苦用心。且不说影片中的广告有点影响情绪(虽然这些广告对发展中的中国电影还是有帮助的),其中大量精明的“算计”却总是让人不太舒服。 首先就是刘德华。他那张明星脸与傻根“土得掉渣”的形象以及各种内地特有的环境形成一种奇特的对立,甚至时尚狐媚如李冰冰也与他仍有几分隔膜,以至于这个形象与整部电影的现实环境、人物关系都不相融洽,全靠刘若英的穿插游走才得以相对圆满。不是说刘德华的演技不行,对于这位敬业偶像,我还是抱有很大的尊敬的。看得出,影片中的刘德华在努力地适应内地的表演风格,但先天的条件还是让他无法融入冯小刚的平民世界。 我同样可以理解刘德华在影片中的重要性,而且也很高兴看到二刘加盟后冯小刚更快地摆脱了北京的地方色彩,而在全国范围大火特火。但影片中貌似精明的商业伎俩,还是掩藏不住“我想要你感动”的小尾巴。净化人心的高原寺庙,憨厚到仿佛不是地球人的农民工人,立地成佛最终死去的男主角,“徇情”放走刘若英的反扒警察……从人物到情节,从开头到结尾,总有要从观众内心角落搜刮情感的嫌疑。 再有就是冯氏贺岁片“遗迹”的影响,时时刻刻跳出来提醒你:这其实就是一个制作精良的商品,在每个角度满足你的需求。又是一年辛苦,没必要脸苦心苦地听上一次“教义”训导,乐呵一下也是应该的——这种“体贴”的编排总是冲淡了影片原有的恢弘气度和慈悲心肠。 在《手机》遭遇道德追问和《温故1942》遥遥无期的等待之间,兼顾艺术良心和商业操作的《天下无贼》就成了冯导理所当然的选择。《天下无贼》中种种矛盾和跳线,也正是冯小刚在艺术良心和商业计算间犹豫、挣扎和平衡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种取向的分歧正趋于自然完美的融合,完全有理由期待冯导的下一部作品能够达到自在圆融的状态。 不过我并不认为这部影片超越了冯导演的前作《手机》。《手机》中流露出的焦虑、迷茫和对现实生活的关照意识,不是《天下无贼》中貌合神离的状态所能达到的。简单地说:《手机》真,而《天下无贼》假。《天》片作为一部商业片,价值很大,尤其是在中国电影徘徊低谷的现实困境中,其价值远比票房过亿更大;但作为一部以“天下无贼”为信仰和理想的艺术片来说,冯导演显然没能得心应手。 张栋 《天下无贼》是香港电影的预言? 从《龙凤斗》到《天下无贼》 看《天下无贼》可会想起《龙凤斗》?不因同是贼公贼婆,不因同有分手情节(甚至同有绝症玩笑),而是因为同一个刘德华,同是濒死仍要自己的女人有一个等他的盼望。 有人说《龙凤斗》是关于香港电影的,以港片天王刘德华为代表,无比风光的过去,得心应手偷来换走(不是曾说港产片都是拿来主义、没有真正的创意?);到了2004年的今天,终于药石无灵,但郑秀文仍然满怀憧憬——对应CEPA之后,有人以为港片可以重出生天。 近两年刘德华在港片中频频以救星形象出现,并非无因;一来他几乎可以说是今天本地影坛少数票房保证者之一,二来他由幕前到幕后都对本地影业做了不少推动工作。《金鸡》与《金鸡Ⅱ》里他由启发者到未来特首;《给他们一个机会》里他积极扶掖新人;《鬼马狂想曲》的垃圾虫真身原来也是他,全靠他放过刘青云张柏芝一马:这些都是这个形象的不同表现。 有人研究过,刘德华在港片繁盛期拍的电影,不少都难逃一死;但那时他的死,是要成就一个斯文烂仔或浪漫英雄的形象。来到《龙凤斗》,杜琪峰似乎没有两年前《呖咕呖咕新年财》的语重心长;刘德华作为人生魔术师(《暗战》),也不得不面对真正的末路。而最后一场戏也不过效法诸葛亮,以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留下一个美丽的梦。 《天下无贼》作为一部合拍片,却出奇地找到“接着《龙凤斗》讲”的旨趣,刘德华这次面对的是以葛优为首、企图收编他的强盗大队,他没有就范,并且和对方打赌,最后输了,性命也不保。 电影里同样有一个梦,一个由羊来发、“感动”狼的梦,体现在尔虞我诈、充满算计的当代中国社会,纯真是如何被渴求、被置于一个神圣的位置。“连狼也没有伤害我,难道人会比狼更坏?”正因为大家都清楚,人的确比狼更坏,才觉得这种在形式上对人性的相信,攀上了不可能的梦想高位。在那个位置上,它变得最安全,因为它再没有被玷污的内容——它空无内容,惟其如此,它才显得纯粹。 冯小刚让有能力的人来保护这个梦。表面上,两条狼(刘德华和刘若英)为了下一代“积阴德”,做回好事,但想深一层,那勿宁是一个纯粹梦想的投身。回到香港电影的隐喻,拒绝了内地市场的诱惑,所为何事?“下一代”是摆上桌面,“合情合理”的理由;心底里,连自己也不需要弄清(胡涂一点更好?)的,难道不是自认曾有浑身解数的人所造的一个纯粹的港片之梦? 真正美丽的梦,固然是一个没有内容、不需实现的梦,但同时也是永不会醒的梦。永不会醒,最好便是一死了之。所以不要问我香港电影的本质定义,我不需思考,只需相信;也不要跟我说香港电影已死,因为这死亡,原来到头来可以变成我的选择——是我情愿一死,好去成全,得到一个最安全最有安慰的未来想像。 《龙凤斗》最后我们看见郑秀文的笑,《天下无贼》最后我们看见的却是刘若英的泪。对于死者来说,有什么比悲喜兼得来得更贪心?所以两部片加起来,我们才得到含义最广的香港电影预言。 朗天(香港) 图: 设计对白:唉,想不明白,这些影评人想的咋就这么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