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留住历史的文脉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9日11:10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12月17日,省委宣传部组织文艺阅评员就本报近年来的副刊和文化娱乐报道举行了专题座谈,会议由省委宣传部副厅级纪检员魏委主持,省委宣传部领导及文艺阅评员与本报有关领导及副刊、文娱报道的采编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研讨和沟通。本报与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共同主办的“湖南十大文化遗产评选”活动和正在热推的“寻找家园深处的珍藏”专题报道,成为讨论的热点。

  关键是更新报道观念

  何力柱(三湘都市报编委):

  我们的办刊和报道的理念是,讲格调,讲品位,追求可读性和耐读性的统一。近年来,我们更加突出了本土文化报道,特别是今年以来,为了抵制文娱报道的低俗之风,我们加大了文化报道策划的力度。最近,本报和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共同主办“湖南十大文化遗产”评选活动,这个点子是马总出的。

  我们当时的策划意图是:湖南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而我们到底对自己的文化家底又知道多少呢?我们是否应该为湖南的文化建设,为湖南人增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同时也为扩大湖南的文化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尽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呢?一个媒体,作为文化的守护者和开拓者,理应有所作为。

  对湖湘文化瑰宝进行生动细致的报道,要有新思路:既要体现报道对象的历史价值,又要体现它的文化品位,既感性又理性,用一种大文化散文的形式;版式上要求出新:强调用视觉冲击力来吸引读者阅读。

  搞好文化报道的关键在于做大文化报道,重要途径就是更新编辑记者的文化观,用大文化的视角观照报道对象。

  抵制了传媒低俗之风

  王亨念(原湖南日报记者部主任):

  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一是抵制了传媒低俗之风,弘扬了健康文化;二是彰显了湖南文化大省风采,进一步唤起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三是继承和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批判民族虚无主义,激励起民族自豪感。

  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文化遗产的候选名单还可以扩大一点,如怀化黔城的芙蓉楼,郴州苏仙岭的三绝碑等。还有就是有的篇目并没有完全到位,如写南岳的那篇报道,虽然写得很好,但新近发现的蒋介石在抗日时期密商军机大事的秘密山洞,也应该适当介绍。

  活动应做出深度和广度

  傅紫荻(原潇湘电影制片厂厂长、顾问):

  这一活动可以说是为弘扬湖湘文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这样也使读者的阅读品位提高了,这是我最看重的一点。在这里我有一个建议:三湘都市报的这一活动不应该只局限于报纸媒体本身,是不是能联合电视媒体拍一套弘扬湖湘文化的专题片?做得既有深度又有艺术表现力?这个片子一旦拍出来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直接提供给学校作为教学,第二是可以作为旅游观光片提供给外来的游客。

  我们的文化报道不能在社会的影响之下去打一些擦边球,更不能在报道某些事件时被一些媒体带坏风气。

  大众传媒要培育文化

  易允武(原长沙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祖先和大自然留下的不朽遗产,它们是“不动产”。从某种意义解读也可视为静态的文化遗存。但要使静态的文化转换为动态的,这就需要培育、催化和互动。而大众传媒的介入就是注入行之有效的催化剂和润滑剂。它可以使或沉睡、或苏醒,或衰败、或兴旺的所有历史文化得以注入新的血液,充实其生机,使之令人关注。没有传媒的启动,单凭政府的重视和有识人士的呼吁,有时候是乏力的。

  我觉得本次活动在弘扬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爱国主义教育。以推举十大文化遗产为由头,实际上却在强化一种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同时,以宣传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契机,也开拓了广阔的旅游资源。最重要的是,打造出一个文化品牌,在给各级政府参谋启发的同时,也给他们敲响了一个保护文化遗产的警钟。

  很正气很厚实

  夏义生(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理论与创作》执行主编):

  三湘都市报的文化艺术新闻做得很有正气。它不仅把省内的文化艺术新闻做到位,而且能让人看后觉得很厚实。

  对于报纸副刊的散文小说,我也有一些看法。总的感觉是风格很清新,品格很厚重,走的是高雅路子。在文学艺术相对冷清的现在,能抛弃那种所谓的“热闹”,坚持这个阵地也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并且,它的连载小说其可读性也比较强。

  任何一家报刊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是主张媚俗的创作,还是主张高雅的创作?但我觉得,报纸还是应该有自己健康的品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发掘

  潘一尘(原潇湘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时候我是很着急的。我们的历史向前发展,我们的历史遗留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遗产完全被人为地破坏,有些或者是在我们不经意间就永远失去了。这次文化遗产报道,给了我们一些其它的思考……

  还要提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摄影记者,他们不光有拍摄技巧,还很有品位。文章用心,摄影也用心,这很不容易。

  对于评选,我们是不是还要发动群众,让广大群众来提,来“寻找家园深处的珍藏”?毕竟,有一些文化遗产在消失,我们湖南现在有大量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更需要我们抢救性地去发现、发掘。

  报道引起政府、公众重视

  胡光凡(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对于报道给我们的启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正确认识和评价文化遗产,深入开掘它们所承载的丰厚而又独特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充分揭示其文化价值。

  从这次系列专题报道,我还很高兴地看到,我们一些年轻的记者、编辑是具有一种才情和眼力的。从整体上看,该系列报道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大气而又不失其精髓,许多报道立意高远,选材精当,文笔也生动活泼,既有史料价值,又不乏文学色彩和艺术气韵。更可贵的是,有些篇章的作者还通过现场考察,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质疑、批评和建议,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

  文化副刊类 型应多样化

  钟友循(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建设文化大省已经成为一个大家都很重视的问题。文化活动要满足广大群众的多种需求,这应该是多方面的。对于这次专题报道,我个人的意见是对于同种类型的大型专题报道是不是能够常规化,就是说不仅仅在有活动的时候做,平时也要做。同时还可以注重一下当前的一些文化选题,这样更有意义些。

  三湘都市报的副刊,总体感觉很不错,我很喜欢看,但我感觉参与性和层次感还可以加强一些。真正有影响力的文章还应该更多一点,同时,文章的类型也可以适当多样化一点。”

  正确引导 提高品位

  马宁(湖南日报社副总编辑、三湘都市报总编辑):

  感谢专家们对本报副刊和文化报道的肯定。

  文化报道和副刊报道一直以来是三湘都市报的“拳头产品”之一,都市报编委会对文化报道相当重视,对提高报纸的品位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努力。最近这一段时间,读者关于文化遗产报道的来电来信比较多,有好几个大的广告商要求在这个专版上上广告,都被我们一一婉拒,我们应该维护自己这样的一个品牌……

  今后,文化报道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提高文化报道的品位。文化报道要抵制低俗之风,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地迁就市场。第二,要发挥文化报道的引导功能。新闻报道不仅有瞭望功能,而且还有引导功能,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不能用低俗的东西误导读者,而应该以健康向上的东西引导读者,培育读者。第三,增强读者的参与性。文化报道如果能够引起读者的互动,就能够增强它的吸引力。

  新时代我们如何“博弈”

  郑佳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这次“湖南十大文化遗产”评选活动和系列报道有“三好”:导向好、策划好、报道好。报道“将‘静’的变成了‘动’的,将沉睡在那里的变成了‘活’的。”我也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能对湖南的文艺报道做一些思考和总结,研究文艺报道今后的发展方向。

  这个活动的策划好就好在制造了一个文化事件,使得它有了新闻性和竞争性,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中国既是个历史大国,又是个文化大国,我们前瞻,是为了“生智、生望”,而回顾是为了“生知、生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由此我也想到“文化和传媒的关系”。随着媒体的多样化,人们希望新闻能有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性。受众的“求知”中,“知”既是知“情”,又是知“道”。“知情”是指知道这件事情,“知道”是知道这中间的道理。人们现在是不但要“求知”,还要“求乐”。把高雅的东西做成大众的东西,我们需要认识市场、发现市场、引导市场、营造市场,培育高雅的读者。“雅文化”和“俗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博弈状态。既然三湘都市报已经挖开了金山的第一锹,就不要停下来。(按发言先后顺序整理)本报记者朱珊摄影/本报记者 刘谦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