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05:3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刘国民 沈继安、翁新华的新著———长篇历史小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集中地展现了从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至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之间25年的社会政治生活的画卷。两位作家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虚构,艺术真实地描绘了仁宗时代的历史大背景。这一大背景的重构使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进入了历史时空的情境之中,亲身感受到北宋时代变化莫测的政治风云以及遥远神秘的风俗民情,从而因时间和空间的审美距离获得了愉悦和享受。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滕子京》重构了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这段历史时期的选择具有典型的意义。因为在此时期,年轻有为的宋仁宗励精图治,进行了社会政治的全面改革,促生了著名的“庆历新政”。在这一改革的浪潮中,改革派和保守派在宫廷内外展开了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这部小说艺术地塑造了滕子京、范仲淹、欧阳修等一批士大夫的典型形象。我们初中时都熟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滕子京是何许人?他为何被贬谪?他的人品和文品如何?巴陵郡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究竟怎样?他和范仲淹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一直充斥在我们好奇的大脑里而引起无限的想象和神往。读了这部小说,我们的想象和神往有了明确的答案。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同年进士,志气相投,胸怀远大。他们不仅饱读诗书,而且“以天下为己任”,有“澄清天下之志”。他们关注国家的安危,关注社会民生的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们肝胆磊落一生的光辉写照。滕宗谅,字子京,不是一位读死书的士大夫。当他看到下层的人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为民请命,解除民众的“倒悬”之苦。这正如他自己所说:“锦绣文章,满腹草芥,著书立说有什么用?争名逐利有什么用?宗谅发誓从今往后再也不能掉书袋了,能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吧。”滕子京人情练达,做事雷厉风行,主持修建了泰州捍海堰工程、庆历城防工程、岳州五大工程,真正地为人民做了许多大实事、大好事。滕子京的形象塑造突破了以往知识分子好发空论而“迂阔于事”的酸楚形象。与范仲淹的“进退有制”、“中肯稳定”相比,滕子京则恃才傲物,豪爽通达,不计个人的安危而敢于直谏。 他一身正气,多次劝谏仁宗皇帝,决不阿谀奉承。综观其一生,他仕途相当坎坷曲折,其主要原因就是不能枉道从势。我们最后看到滕子京终因积劳成疾而死于被贬之所时,不禁流下悲哀同情的泪水。 这部小说的另一显著特色,表现在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上面。首先,由于作者刻画了滕子京、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等许多诗词大家的形象,而这些历史人物以他们优美而不朽的文学作品流传后世。他们的社会政治生活离不开诗词歌赋。他们经常吟诗作歌,他们的语言具有典雅、俏丽的风格。其次,作者为了把读者带入那个诗风词雨的时代,在叙述语言上狠下功夫,营造了宋诗词的意境。这两方面都使这部小说的语言非常美丽,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和宋诗词的雅丽。这部小说记录了很多的诗词歌赋,也使这部小说具有更多的文人化的气息。在当今标榜“俗小说”的一片声浪中是一朵清新雅丽的浪花。这表明两位作者确实具有较深的传统文化的功底。 总之,这部小说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它的多重意蕴有待于读者的不断诠释,因为文本的意义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2月20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