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重新审视煤炭(上)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05:52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本报记者 彭嘉陵 煤矿接连出事,一死就是数十人、上百人;煤炭和电力总是因为价格扯不清,煤矿喊亏损、微利,电力说煤价太高;煤炭堆积运不出去,铁路一次次抢运,却严重影响了其他产品的运输……一系列的矛盾、问题相继出现。煤炭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工业的“粮食”,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煤炭行业隐藏多年的问题再一次暴露出来。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60%以上,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主要方向是解决煤炭的问题,到了该重新审视煤炭以及相关产业的时候了。 ———编者 必须重视煤矿安全 用“捉襟见肘”来形容当下的煤矿安全是再恰当不过了。也有人形容为“按下葫芦浮起瓢”———这边的事故还没处理完毕,那边又出了事。据了解,以局长王显政为首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几位官员,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每人的办公室里都有一套出差的行装,因为他们随时可能出发去事发现场。按理说,特别重大事故或影响比较大的事故,才需要王显政局长亲自出马,一般重大事故分管副局长去就可以了,但最近一两年,煤矿特别重大事故接连发生,甚至有多起100多人的死亡事故,王显政不得不一次次“亲自”出马,并担任事故调查领导小组组长。 需求旺盛凸显安全软肋 一次死亡100多人的特别重大事故,一般都发生在国有大矿。过去,人们认为,国有大矿安全设施相对较好,安全保障比小煤矿好得多,但近年国有大矿却接连出了大事故。前年黑龙江鸡西城子河发生特大矿难,去年安徽淮北芦岭又发生特大事故,今年已连续发生两起特大事故,河南郑煤大平矿难尚未平息,陕西铜川陈家山又发生死亡166人的事故! 因此,不仅个体乡镇煤矿安全状况差,国有大矿安全设施也没有完全的保障,安全基础仍很薄弱。而且,受煤层赋存条件制约,我国煤矿瓦斯灾害比较严重。在620处原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46%。随着开采深度的延伸,瓦斯灾害越来越严重。专家分析,矿井每向下延伸100米,温度将升高1度;煤层内压力增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增高。目前,国内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预测、监控,很多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对瓦斯突出矿井的界定,也存在认识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据介绍,我国有安全保障的煤炭产量约为12亿吨,今年产煤肯定突破19亿吨,即约有7亿吨煤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也就是说1/3的产量是超能力生产。据保守估计,今年仅国有大矿就有1.4亿吨煤是超能力生产的。“九五”期间和“十五”头两年,全国基本没有开工建设新井,生产能力增长严重滞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骤然增加,而随着煤价的一路上扬,大小煤矿都一味开足马力生产。一些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仍在非法继续开采,一些被关闭的小煤矿又死灰复燃,事故隐患严重。 安全欠账高达500多亿元 与此同时,国有煤矿安全欠账在540亿元以上。为何有这么多欠账?主要是因为前些年煤矿经营困难,下放地方管理后,除少数几个省外,多数地方政府都没有真正下决心投入。那么,企业自身为何不投入?来看看企业的情况。以大同为例。1996年吨煤平均售价为141.61元,近三年平均售价为125.35元,低于1996年的价格。这还是所有煤炭的价格,如果仅算电煤(价格平均低于市场煤60—70元),则价格几乎没多大上涨。而近几年的原煤生产成本,1996年是122.97元,近三年平均为103.83元,也就是说,近三年吨煤毛利润为21.52元。再看净利润:1996年吨煤4.81元,近三年平均只有1.62元。几百元卖掉1吨煤,仅盈利1元多,似乎没人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是不是大同的工资太高了,挤占了利润?否。2003年,大同人均年收入为1.3万元左右,远远低于许多行业和企业。 大同的情况具有普遍性。有的煤矿净利润更低。50年来,煤炭行业一直处于微利和亏损边缘,其中有25年全行业亏损。在财政补贴不足的年份,煤炭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和安全投入,降低职工收入和动用维修费及职工工资基金来弥补亏损。即使是经济效益最好的2003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所盈利的140亿元,也是在职工人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50元、比中央电力企业职工平均低16217元的基础上实现的。 可想而知,长期在亏损边缘徘徊,使煤企不仅失去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就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矿井采掘失调,设备老化失修,安全设施和职工福利大量欠账。 安全欠账应及早弥补 近两年国家先后拿出40亿元扶持原国有重点煤矿的安全技改,解决了“一通三防”上的欠账,但仍有较大缺口。如何弥补这个缺口?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濮洪九认为,应在保证煤炭有效供给和不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的前提下,通过适当提高煤价来弥补煤矿安全欠账。目前的煤炭定价只反映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没有包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煤矿退出成本和费用等,特别是没有反映安全成本。而安全成本是煤矿减少事故、建立长效机制必不可少的投入成本。他提出,应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用户承受能力,积极稳妥地推动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煤炭经济论坛上,许多专家提出,应该放开电煤价格,使煤矿在完全成本的基础上,提足提够安全资金,积累安全投入资金。同时,打破行业垄断,允许煤、电、路相互参股投资,特别是要吸引社会投资以及外商投资。 个体乡镇煤矿的欠账,是小煤矿主为了降低成本而故意不投入。对此,国家和地方应该继续加大力度,督促小煤矿加大安全设施投入,通过关闭、重新核发许可证等手段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对那些该关却关不掉的小煤矿,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应鼓励大企业兼并重组小煤矿,也应鼓励小煤矿之间的联合重组,通过上规模、上档次来提高安全设施水平。 电煤价格如何定? 去年以来,多数地方的电厂都称电煤紧张,有的存煤仅两三天。电煤的紧张引发了人们对电煤供应的极大关注:煤没了,电就会紧缺。而事实上,电煤从来没有断过供应,今年,煤矿对电厂的合同履约率大多是100%,有的地方还超额供货。这从今年煤炭产量净增3亿吨可得到佐证。从全国来讲,电煤供应一直充足。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事实上,许多电厂并没按需要与煤矿签订供货合同,还希望像前几年那样,从小煤矿购买更便宜的电煤。而当煤炭总体供应紧张时,小煤矿的煤价一路上涨,远远超过国有煤矿的计划电煤价格,这时,电厂回过头来买国有大矿的便宜煤,却发现没那么容易了。 事实再清楚不过:煤多时,电厂从小煤矿买便宜煤;煤少时,电厂又希望国有大矿能保证供应平价煤。 煤电之争焦点在价格 说到底,煤电之争的焦点在于价格。 电厂的理由是,当前电煤价格已经很高,有的地方每吨达到500—600元,如果再放开,势必还会上涨,电厂承受不了。 煤矿的理由是,当前电煤价格远远低于市场煤价格,少则低50元,多则低100多元。特别对于主要向电厂供煤的煤矿,觉得大大吃亏。大同煤矿集团董事长彭建勋介绍,大同计划内的订货量占总产量近90%,也就是说,大同多数煤价是计划价。计划价有三低:每吨煤比出口煤低90元,比东部低70多元,比市场价低70多元。 再如山西。据山西省煤炭销售办公室副主任侯文锦介绍,全省煤炭订货量为2亿吨,而电煤在1亿吨以上,占一多半,电煤价比市场煤价平均低70元/吨,为此,全省每年因供电煤而损失70个亿! 此外,原材料涨价,也使原煤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一项统计表明,今年前8月,吨煤平均售价上升15%,而商品煤单位成本同比上升24%,成本升幅高于价格升幅。 电煤价格应由市场定 煤炭价格早在1992年就尝试放开,到2002年,除电煤外,所有煤炭价格都是双方协商议定的,而且从来没出现过“顶牛”现象,如冶金、建材、化工等用煤,从来没出现过争议。原因是,这些行业的产品早已是市场定价。而电价还是国家定价,“市场煤遇上了计划电”,市场与计划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近两年,国家有关方面也看到了电煤价格的问题,提出与市场接轨。今年6月中旬,国务院决定,“电价调整后,电煤价格不分重点合同内外,均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表明了政府彻底放开电煤价格的决心。但由于历史的惯性、部分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发电企业集中采购的优势,到目前,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协商确定煤炭价格的机制并未形成,电煤与市场煤价格、计划内与计划外、省内与省外三种价格差距依然较大。 为此,政府有关方面还应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尽早推动煤炭价格的市场化。可以说,延迟一天,对煤炭行业的不利影响就多一天。 近日在京召开的中国煤炭经济论坛上,来自各方面的专家认为,电煤价格尽早完全放开是明智的选择。越往后拖,对煤炭和电力双方都没有好处。对煤炭企业的影响主要是安全欠账将继续,而且越欠越多,职工生活维持低水平,致使大量人才流失,也不利于吸引外来人才,从而不利于全行业的健康发展。对电力行业的影响是,不利于电力企业积极采取措施降低成本,不利于电力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此外,对社会来说,也有诸多不利:用大量消耗煤炭资源来获取电力,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节约。 中央政研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认为,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是我国深化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值得重视。我国电煤价格不仅低于石油、天然气价格,也低于国际可比价格。目前的电煤价格不是煤炭的完全成本,特别是没有考虑安全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发展成本以及劳动者工资、平均利润等等,而只包括较低的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长此下去,对煤炭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不利。 电煤放开应积极稳妥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吟认为,电煤价格必须改革,而且必须按照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价格。但改革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过度?他认为要积极稳妥,不要引起大的震动。他说,电煤价格改革有两个办法,一是治标,即适当提高价格,同时电价也适当提高,电力企业通过挖潜来消化一些煤价上涨成本;二是治本,煤矿应按完全成本计算煤价,使煤炭企业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经济学家樊纲认为,公共产品如煤、电等的价格应相对稳定,调价要实行听证制度,要稳妥进行,同时要考虑与国际相关产品价格的关系,与其他能源的关系。如油涨了,煤就要相应涨上去。当前中国经济新一轮的高涨是个契机,可考虑对电煤价格作适当调整。 链接 煤炭产量: 今年1—11月底,全国产煤17.6亿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8亿吨,增长19.4%。 煤矿安全: 虽然总体安全形势好转,但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今年前11月,发生一次死亡10—29人的特大事故31起,死亡464人;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6起,死亡453人,死亡人数同比增加93人,上升25.8%。特别是在10月和11月两月间,就连续发生3起特别重大事故。 超能力生产: 全国具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仅12亿吨,煤矿超能力生产非常严重。据测算,国有煤矿超能力7700万吨、无能力矿井生产6500万吨。近1/3的国有煤矿出现程度不同的采掘失调和水平接替紧张。今年煤矿发生的几起特别重大矿山事故,都与超能力生产有关。如陈家山矿核定能力150万吨,今年前10个月已产煤210万吨;大平矿核定能力90万吨,去年实际产量132万吨,今年1—9月产煤96万吨。 “让我们重新审视煤炭”(下):《煤炭运输是瓶颈》、《煤企改革与可持续发展》将在下期企业经纬版刊出。 上图:2004年11月30日,陕西铜川陈家山煤矿工业广场上,汇集了数百矿工、遇难者家属和群众,他们关注着“11·28”事故的抢险进展情况。陈家山矿核定能力150万吨,今年前10个月已产煤210万吨。照片正中墙壁的黑板上所书写的该矿今年的“奋斗目标”是180万吨,力争达到220万吨。超能力生产是陈家山矿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张洁摄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20日 第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