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04:5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吴锡平 打电话给远在广东的姐姐,刚两岁的小外甥执意要“唱个儿歌给舅舅听”。于是小家伙奶声奶气的声音从电话那端传了过来,这是一首在家乡广为流传的儿歌,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 在家乡,常常是大人将孩子拢在膝间,捉住孩子两只小手,食指对着食指,嘴里唱道:“点点箩箩,虫虫做窝,飞啰———一飞飞到鼻子里。”于是大人抓住孩子的小手指向鼻子,“一飞飞到眼睛里”,又指向眼睛,用这种方法教孩子认识自己的五官。唱过几遍后,大人便会问:“宝宝,鼻子在哪呀?”小家伙往往一脸傻气,在脸上乱指一通,大人也不气恼,用嗔怪的眼神一一指正。 早已成为大人的我,现在重温一遍这样稚嫩的儿歌仍能感受到那份亲切和童真。回想一下,小时候听过的儿歌好像还是很多,最经典的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一见哈哈笑,连声夸我好宝宝。”还有“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抱下来。”这首“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好像是根据国外的歌曲改编的,但一样脍炙人口,流传甚广。这些古朴的童谣和儿歌发端于什么时候,已经无从查考。但在一代又一代母亲、祖母、外婆柔情似水的吟唱中,黄皮肤、黑头发的新生代开始以温暖的眼光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民俗的儿歌里常常蕴含着一种古老的智慧,它既锻炼孩子基本的认知能力,又在潜移潜化中惠赐孩子做人处世的一些道德规范。儿歌是乡间的教材,是农家的“传家宝”,它口口相传,代代不衰。它让一代代农村孩子的童年浸染歌的芬芳和悠扬,让一双双穿着布鞋的脚走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 现在住在城市里好像很少能听到儿歌了,大人们不愿教,或者不会教。孩子们则更多地沉迷在电子游戏和电视、电脑前,他们认识的大多是“圣诞老公公”、“肯德基爷爷”、“麦当劳叔叔”、机器猫、变形金刚等。愿儿歌这源自村野的清流能一脉相传,涓涓不息,惠泽更多的孩子———无论他住在乡下还是生活在都市。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2月21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