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献血指标”凸显谁的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09:35 人民网

  网友:邓海建

  12月20日《新京报》消息:今秋以来,北京高校陆续因献血引发争论,据称如学生不献血,将被取消保研资格、学位证,以至女生也被要求脱衣检查身体。据调查,事件背后是,市献血办每年给高校下达占大三学生数65%的献血指标,而且指标多年未降。

  “献血指标”引发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笔者以为:一定的制度要有一定的体制保证制度的进行,无偿献血制度按理要有无偿献血体制来适应,沿袭义务献血体制保证无偿献血制度,肯定会遭遇现实的壁垒。《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那么令高校等单位“倍感压力”的指标是谁的困境突显呢?

  首先是“法”之困境。根据献血法,我国实行的无偿献血制度,是自愿与计划相结合:“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同时“国家机关、军队、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或者本居住区的适龄公民参加献血。”于是,问题便来了:对于公民个人来说,无偿献血是国家“提倡”的,不是强制性义务;对于机关、学校等单位来说,动员组织献血则是“应当”的、是强制性义务。有了“义务”,便有了“指标”,单位便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甚至用权利压制将法律责任“转嫁”到个人头上。

  其次,依笔者看,“献血指标”也是“政治任务”的异化。滥用“政治任务”说到底是一种官场顽症。这种被异化的“献血指标”不是真正的“政治任务”,只不过是“政绩任务”罢了。解决之道,必须从制度设计上赋予公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决策权,逐步剥夺相应官员的话语霸权;严格实施行政问责,追究官员擅用政治概念所造成的显形与隐形损失。让“献血”的生命之美不至于背负异化的“政治任务”之恶名。

  当然,“献血指标”还突显着公益事业和市场特征的对垒。无偿献血制度不能从行政指令出发,而要走市场的路子。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从事公益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是收益的一部分,避不开的另一部分则体现于物质层面。在现行价格体系下,“无偿献血”间接收益是非常微小的。“贵阳、杭州、长春等地向无偿献血者赠送意外伤害保险,献血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就很能说明问题。

  无偿献血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无偿献血是公民向血站自愿、无报酬地提供自身血液的行为。就其实质应该是公民在道德和使命感催生下的一种自主行为,而非公民在强迫下的无奈之举。道德和责任是不能用指标催生的,笔者深信,取消强制因素,正确舆论和健全体制感召下的行为更容易形成社会共识,从而使“无偿献血”真正内化为公众自觉自愿的行为。

  新闻链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