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宁夏考古:盘点2004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09:40 新华网

  新华网宁夏频道12月21日电(记者 肖敏)2004年,从水洞沟第五次考古发掘、岩画研究到宁夏文物成果展,再到发现铁勒人千年墓志,整整一年中,宁夏考古在平淡中闪烁着亮点。

  水洞沟:第五次破译远古信息

  2万多年前,一群远古人顶着凛冽的西伯利亚寒风,艰难地跋涉在鄂尔多斯黄沙漠漠的旷野之上。当他们翻上一道连绵起伏的山梁,来到一处今天叫做水洞沟的地方时,也许是因为当地水草丰美,他们停止了迁徙,放下行装,开始了定居生活。多少年以后,又冷又干的西伯里亚寒风愈吹愈烈,这群远古人不得不再次踏上漫漫求生之路。但是,他们生活的痕迹却点点滴滴地留了下来,不久便被黄土掩埋。

  历史走到1923年夏天。两位法国人和他们的驼队为追索远古人类足迹风尘仆仆地来到这片地方,发现了水洞沟遗址。他们中一位是法国古生物和史前考古学家德日进(P.TeiharddeChardin),一位是博物学家桑志华(E.Licent)。令他们万分惊喜的是,在眼前这块距巴黎盆地有8000多公里之遥的荒原上,竟会见到与欧洲黄土相似的堆积物,以及具有西欧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技术风格的旧石器。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水洞沟遗址先后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从2003年开始,贯穿整个2004年宁夏考古最重要的大事件,就是水洞沟遗址的第五次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队员全部由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组成,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郑州大学等十多个单位。参与考古的有工作经验丰富的研究员、博士,也有刚步入这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和大学生。

  这次组队在中国考古学界开创了新的组织模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认为第五次水洞沟发掘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文艺复兴。在发掘中,考古人员首次采用了高科技手段,采取国际上常用的整体布方、全面揭露的方法、以1乘1米探方进行发掘,在控制自然层的基础上以2-5厘米为水平层逐渐向下发掘。对出土的石器等标本和遗迹进行逐一编号,采用国际上对旧石器时代的最新考古方法,对每件标本均进行了三维坐标和产状的测量记录,并对每一件出土标本分别装袋,在室内对这些标本进行清洗,并将其测量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对重点遗迹如灰烬层采用了浮选的方法,以期获取古人类食物方面的信息。在发掘同时,他们还系统采集了年代、沉积和环境测试样品,以便分析古人类生活的年代框架和生态环境背景。

  参加水洞沟第五次考古发掘的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惠民介绍说,水洞沟第五次发掘发现的6个以上文化层中,有的文化层可能延续上千年,有的文化层可能有数百年、数十年。已揭露的文化层中至少三层有大量古人类用火的遗迹,如炭粒、烧灰、红烧土以及烧灼过的兽骨等。多个文化层的发现表明,水洞沟在远古时期比较适宜人类生存,并且可能与其它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

  截至2004年,水洞沟遗址先后已经出土文物超过4万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石制品,并呈现出独特的东西方文化类型共生的现象。这些石制品大致分两类,一类属于欧洲旧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技术传统的类型,代表物有大量的石叶与石叶工具,如尖状器、圆头刮削器等;另一类石制品则秉承了华北旧石器中的小石器传统,代表物有雕刻器等。

  贺兰山岩画离世界遗产有多远

  今年4月,宁夏正式启动了贺兰山贺兰口岩画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在宁夏绵延25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诸山口的山壁和山前岩石上,原始先民用石器或金属工具磨刻了数以万计的岩画。贺兰山岩画以其时间跨度大、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分布区域集中而蜚声国内外,其中尤以人面像岩画数量多而集中名冠世界岩画之首,在世界岩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际岩画委员会前主席、世界著名岩画专家克洛提斯和阿纳蒂都曾多次到贺兰山岩画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自2002年开始至今,宁夏为争取启动贺兰山岩画申报世界遗产,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对贺兰山沟口内外的环境进行了初步整治,清理了大量堆积在刻有岩画的山体崖壁上的碎石及腐朽物,对重要的岩画点都设置了保护栏和中英文说明牌,修建了环行参观便道和登山便道。同时,对贺兰山岩画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普查工作,共编号记录贺兰口景区岩画2194组,比过去两次普查新发现451组,单体图案达5509个,是过去普查单体图案平均数的9.6倍。此外,还完成了贺兰山景区的地形测绘和岩画分布图,为划定贺兰口岩画保护范围和对岩画实施有效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4年,宁夏的岩画发现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下半年,在贺兰口到苏峪口近5公里山坡上,有关人员又新发现了18幅岩画。新发现的岩画中有羊、鹿、马等动物图案,人面图案,生殖崇拜符号图案。据研究人员初步分析,这些岩画全部采用石器垂直打击石面形成;呈带状分布,而早先已形成的定论是贺兰山岩画为点状分布。

  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岩画专家还在宁夏中卫北山大麦地岩画分布区,首次发现了遗存的一幅珍贵的岩画版史前维纳斯,并向外公布。这幅凿刻在岩石上的这幅岩画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孕妇特征:体态丰腴,两只乳房硕大饱满,腹部隆起,臀部肥大,五官省略,手臂纤细,双腿并立。

  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周兴华介绍说,这一形象是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雕女性裸像的翻版。考古学家、艺术史家把史前石雕女性裸像称之为维纳斯。它是探讨原始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及意识形态的珍贵资料,历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长期以来,有关我国岩画的产生年代也一直悬而未决,没有确切定论。2003年,水洞沟8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著名冰川地质学家周昆叔在贺兰口岩画参观考察时,偶然在贺兰口岩画发现了多处冰川擦痕。2004年,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李祥石研究员依据冰川擦痕可推断我国岩画的产生年代最早在4至3万年到1.7万年间。

  专家认为,在第四纪最后一次冰川之前的间冰期,古代的先民就已经制作了岩画,冰期过后,远古人类又继承了制作岩画的传统,延续了岩画的生命。李祥石说,冰川擦痕证明了贺兰山岩画早期年代至少在4至3万年到1.7万年间,这个时期正好相当于欧洲岩画的奥瑞纳时期、梭鲁特时期和马格德林时期。从此可看出,早期人类的文明、人类的艺术发端时期大致是在世界各地同期同时起步的。

  固原首次发现铁勒人千年墓志

  多年以前,宁夏固原市发现了一座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铁勒人夫妻合葬墓葬。多年以后,宁夏著名考古学家钟侃在文物仓库中无意中发现了这座墓葬中出土的一方墓志。铁勒人墓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边长约50公分,横行、竖排各19个字,共计361个字。志文详细记载了墓主人的民族、生平、下葬年代,并涉及到了当时的历史生活环境。

  钟侃说,这方墓志第一次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证实了史书中关于丝绸重镇固原原州一带曾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的记载,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老专家钟侃对墓志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整理。

  墓志记载,墓主人名为士念子,是铁勒人,其妻张氏是汉人,家住南阳(今河南西南),墓主人是在死亡24年后与妻子合葬在固原原州区北面山坡上。由志文可知,铁勒人很早就归附于中原唐王朝,世世代代居住在中原的原州(今固原原州区),墓主人的祖父、父亲在隋、唐两代都曾担任过职位不高的官职,由于家族有过贡献,墓主人也继承了父辈的爵禄,过着较为闲适的生活。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唐王朝宽松的民族政策,以及当时较为普遍的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通婚的社会风俗。钟侃说。

  史书记载,从北朝以来,特别是在唐代,固原原州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先后有粟特、突厥、铁勒、吐蕃、党项等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不断的商贸往来中与汉族相互融合、繁衍生息。但多年以来,固原市仅发现了大量的粟特人墓葬,并出土了一批文物,却一直都没有发现其它少数民族的墓葬,也缺少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实物。

  钟侃告诉记者,铁勒人墓志的发现为证实固原原州一带曾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特别是对自北朝到隋唐时期,原州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生产的情况、社会风俗以及唐王朝所采取的民族政策,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年文物精品展出 固原摸清文物家底

  2004年9月,宁夏配合基本建设近4年来出土的近200件文物首次在宁夏展览馆展出,这些文物跨越了汉、北朝、隋唐、宋、元等七个历史朝代。

  随着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日臻完善,宁夏配合基本建设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基本建设和城乡建设工程涉及的用地范围内考古钻探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发掘历代墓葬四百余座、各类遗址近五万平方米,长城保护工程四处,出土各类文物近五千件。许多墓葬形制、遗址类型和出土文物,在宁夏都属首次发现,对研究宁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提供了更新、更珍贵的资料。此次,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文物成果展,送展的文物都是近年宁夏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参展的文物分别来自中宁县舟塔乡龙坑村龙坑墓群中发掘出土的陶、铁、铜、石、玉器等;半截子山汉墓清理出土的陶器、铜器、木漆器、料器、纺织品及一些谷物标本等随葬品;石河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夹沙陶和泥质素面陶器;固原九龙山墓群出土的陶器、铁器、铜器、骨器、货币、骨针管(与人们现在使用的针线包功能一样);以及固原南塬墓群、吴忠市利通区城郊唐代墓葬群、固原北塬墓群、固原开城东山坡墓群等地的文物。

  经过近6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宁夏固原市的文物工作人员终于摸清了丝绸之路重镇固原市现存的文物家底,并逐一建档立卡,进行了妥善保护。从1998年开始,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开始对馆藏文物进行整理,并积极征集在社会中流散的文物。截止2004年,固原市的馆藏文物已达到3150多件,包括了铜、铁、玉、古币等18个类别,而且从距今3000到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历代文物都有馆藏。在这些文物中,已经有三件经过了国家文物鉴定组专家的鉴定,其中新石器时代的一件玉铲和东汉时期的一尊兽形陶尊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摸清家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在固原市和原州区政府的支持下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投入了20多万元,在文物库房安装了全自动报警监测系统,同时将文物陈列架和展览柜更换成了符合保护要求的专业架柜。(完)(宁夏频道)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