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网络语言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09:14 人民网

  网友:朱述古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专家李如龙日前表达了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担忧。他说,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首先,我想纠正李教授关于“小群体”称谓。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多,使用网络语言的人群早已不是“小群体”,而是愈来愈成为“大群体”了。时下中国的网虫至少数以千万计,这样的群体还小么?其次,我想与李教授商榷的是,出于“团体交流方便”而编造出来的网络语言,与“不健康的苗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因此,李教授的论点本身有漏洞,对网络语言的歧视态度也就难以站住脚。

  其次,我们应该承认,网络语言早已不再局限于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而是被大量移植到了现实生活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少中小学生开始用网络语言写作文,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之类的网络语言进入语文老师的视野,语文界开始一片惊呼“狼来了”。学生因为用了几个老师不了解的“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字词,老师们就要开始“棒杀”了,而“棒杀”的理由又是多么堂皇——因为网络语言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而作为引申意义上的“不健康”说法,其实是一种旗帜鲜明的意识形态概念。实话说,这种定性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回顾解放以来的语文教学,确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不仅领袖著作占据了教材的重要部分,每篇文章学完之后还要总结受到了哪些教育。这是语言教学发展历程中的沉痛教训。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种不堪回首的时代已过去多年,时下的语文老师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网络语言,却又挥起了“不健康”的大棒。语文不过就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简称,搞语言研究的,咋就那么离不开“政治情结”呢?

  笔者想语文老师不是道学家,也不是意识形态专家,因而大可不必拿泛政治的眼光打量和评判语言的发展变化。其实,认真审视青少年喜欢的网络语言,除了说法与现存的语言规范有些不同外,内容上又哪里“不健康”了?老师不懂的,就是“不健康”的,这是一种什么逻辑?

  再次,笔者认为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这或许令那些对传统语言有着深厚感情的学者教授们感到诚惶诚恐,也令惯于按书本传授语言知识的老师感到不安,这种感受可以理解。但是,不知在语言文化造诣颇深的专家教授和语文老师是否意识到,对网络语言进入现实生活感到恐慌,体现的是保守、封闭的文化态度。汉语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坦然接受这种变化,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对个体而言,这是一种风度和胸怀;对使用汉语的民族而言,这是一种包容和自信。

  诚然,网络语言确实为汉语注入了新鲜成份,但要说网络语言介入现实生活构成了“污染”,我以为言过其实。汉语从来就不是“纯洁”的。恰恰相反,汉语在发展历程中不断接纳着新词,不少新词随着使用的增多又成了老词。要说“污染”,可能没有比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污染”更严重的了,但是,语言学家为什么要在交际中使用被“污染”后的白话文,而不“子曰诗云”一番呢?

  最后,笔者希望专家学者能够意识到,互联网早已不只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生存方式。当网络语言已经介入现实生活时,专家、学者和语文老师应该认真研究其生成机制和对现实语言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经典白话文和网络语言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对网络语言一概拒斥,绝非一种明智态度。说得严重一点,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新闻链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