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冰点下的反思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09:25 青年参考 |
2004年的中日关系无疑偏冷,或已跌至冰点以下。 如果“中国威胁论”和“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说”都是正确的判断,那么中日两国的好日子,亚洲的好日子,乃至世界的好日子,就都屈指可数了。中国和日本不仅是亚洲大国,还是世界大国,上述两个判断所暗示的,也不限于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摩擦,还有军事上的冲突。 媒体对事件、问题进行深度挖掘,甚至作出过度解读,通常情形下,这种本能冲动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解读超出了“生物多样化”意义上的合理范围,那么一般国民对国家间关系的认知就很有可能偏离真实的图景。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已届32年的当下,两国都有高达过半的国民并不喜欢对方国家,这是不正常的。中日两国负责任的媒体,应当致力于还原真实图景。 反对日本政府阁员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是以中韩为首的亚洲国家一以贯之的政治立场。日本将参拜事宜内政化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除非日本能够推翻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法庭的合法性,是这个法庭完成了日方受审人员战犯身份的国际化。 仔细做一区分,会发现日本政府阁员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是惟一一个纯粹的政治问题。相较之下,诸如东海油气田争端、俄国输油管线风波和ODA政府间对华开发援助等项,基本上均属现实利益问题,至多可以引申到战略利益的高度,并不适宜通盘政治化。钓鱼岛问题则比较特殊,其性质介于两者之间,是一个与巨大现实经济利益和深远战略利益相混杂的准政治问题。 厘清不同问题的性质归属,决非概念游戏,而是事关两国发展正常国家间关系的必要前提。两个存在宿怨和有历史遗留政治问题的国家,尤其需要小心避免把非政治问题政治化。非政治问题的政治化,首先是必然导致局面的复杂化,从而缩小双方的转圜余地,不利于个案问题的解决,其次是被强化的国民间相互厌恶感会步入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政治家解决关键政治问题的气氛愈渐恶化。 中日双方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立场差异显而易见,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点——双方共同面对的困局是,其他问题都不能作为解决靖国神社问题的筹码,而靖国神社问题却会给其他问题投下阴影。既然完全剥离没有可能,那么至少需要限定一下关联的紧密程度。 中日关系的基石是中日1972年邦交正常化政府间联合公报,如果就公报的大致框架内容在两国分别进行民调,看看双方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最大的保留意见是什么,那么可以预见,两国民众对双方交往的基础的惊人的无知,而基石和框架被淹没在感性的热浪之中,很可能要比浮于浅表的好恶感调查结果更加令人失望,这不是个好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