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看不见的救命线 探寻心理卫生工作的杭州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10:19 新华网

  新华网浙江频道12月22日电 在杭州有这样一条热线,电话号码是85029595,很多人把它叫做“救我救我”。

  热线一端连着老河山脚下的杭州第七人民医院,另一端牵着无数颗焦虑不安的心。工作失意,情感遭遇挫折,有什么事一时想不开,不少人都会拿起电话,向另一端静静等待的心理专家求助。通过专家的耐心分析、疏导,烦躁不安的心渐渐平息了,心头的结解开

  了,轻生的念头放下了。据统计,平均每天有30多个电话打到这里,汲取“心灵鸡汤”。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让现代都市人背负越来越沉重的精神压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和人之间心灵距离的疏远,对传统的叛逆和人生目标的迷茫……这一切都带来了大量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如何对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进行指导;如何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提供最有效服务,近年来,在政府的直接关心和重视下,卫生部门以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为基础,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而且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还被国内同行称为“杭州模式”,在其他城市进行推广。

  心理卫生工作的“杭州模式”

  1999年,杭州市人大代表、市七医院院长赵国秋,在两会上提交了“重视市民心理卫生”的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杭州市心理卫生工作办公室成立,挂靠在市七医院。同时,杭州也将心理卫生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杭州市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已经覆盖所有城区,而且延伸到各个社区、居委会。据不完全统计,市、区(县)机关约1万名公务员,市教育系统20.5万师生,1000多名武警官兵等,都接受了相关知识的学习及培训。杭州还大力开展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讲座,配合世界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助残日、老人节、儿童节等,在各大媒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题、专刊宣传。

  今年5月25日,杭州又成立了“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这是继北京之后,国内第二个危机干预中心。中心隶属杭州市心理卫生工作办公室,在管理上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体系,以提高市民的精神素质;并将工作内容纳入市公共卫生建设管理体系,与心理卫生工作相衔接。在技术层面上,中心以市七医院为主要依托,以顾问专家为核心技术力量,并以部分专职人员与志愿者为主要工作人员,建立起全市服务人员网络系统。同时整合110网络、CDC网络资源,实现三网联动的工作模式。中心下设临床科、科研科、宣传教育科、培训科及热线电话,提供24小时危机热线服务,并提供网上信息发布、综合医院会诊服务、快速反映的心理卫生队伍等服务。

  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杭州的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模式已基本形成,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精神(心理)卫生工作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并通过政策支持,在人、财、物上有了充分保证。

  杭州出色的工作模式,先后在“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会议”、“全国心理卫生第三届学术大会”、“第三届泛亚太地区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以及“全国心理卫生第四届学术大会”上,应邀作为先进典型进行交流。在“全国心理卫生第三届学术大会”上,被同行誉为“杭州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医院五十周年院庆之际,国家卫生部疾控司发来祝贺,“市七医院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10年来在医教研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在社区精神卫生、心理卫生工作方面,创造出了非常好的工作模式,深得国内同行的赞许与认同……希望继续努力,把成熟的工作模式在国内推广应用,推动全国的精神卫生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也发来贺信,表扬“广大医护人员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创造出领先于全国的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杭州模式’,为我市精神和心理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心理专家现身灾后现场

  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成立以后,在规范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培训和干预工作。

  中心邀请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专家,来院对20多位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医务人员进行热线专业培训。为了加强对灾害后应激事件的关注和干预,促进适应和心理康复,邀请了北京大学精神疾病研究所专家,前来举办“灾害应激及心理社会干预学习班”。12月1日—4日,还邀请了香港临床心理专家,对杭州市综合医院急诊科科主任、护士长及干警进行危机处理培训。

  8月12日,在我省遭受第14号强台风“云娜”袭击后,中心组成了由众多高技术职称和博士为骨干的“危机干预工作组”,由赵国秋执行副主任带队,分三批先后前往温岭、乐清等重灾区,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当地的心理卫生工作者一起深入一线,为受灾群众和一线医护人员开展现场心理服务,对调查发现的应激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干预。

  8月17日,第一批人员由何鸣博士后带队进驻温岭市人民医院,对台风中受伤的70人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8月19日,受乐清市科协的邀请,另一心理干预小组由赵国秋带队,对乐清上山村泥石流滑坡事件中死难者的家属、事件的目击者,进行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共调查死亡者的邻居60人,死亡者的亲人24人,现场目击者12人。结果表明:73.3%死亡者的邻居存在心理、躯体问题,91.7%的死亡者的亲人存在心理、躯体问题,91%的现场目击者存在心理、躯体问题。

  8月22日和25日,专家组对温岭市箬横村的一户父母双亡的3个孤儿进行了成功的心理危机干预。另外,心理专家还对温岭市石塘镇的乡村干部120余人、温岭第一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参加处理上山村滑坡事件的解放军、学校老师、学生等,分别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辅导。

  对台风、泥石流灾害后实施心理干预,在国内还是首次,也是浙江历史上首次由专业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介入灾后人群的健康维护工作,引起国内媒体的极大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日报、健康报、北京晚报及本地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也为今后心理专家更好地介入自然灾难现场,取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看不见的“救命线”

  早在1995年10月,杭州就以市七医院为主,联合原杭州大学心理系、原浙江医科大学精神心理研究室、浙江省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开通了首条“心理热线”。

  当时的热线咨询员均为兼职人员,七院韩宝淦、赵国秋、陶明、程烈、陈致宇等一大批主任、副主任医师,承担了热线咨询员工作。杭大心理系张铁忠、徐青,浙江医科大学的姜乾金等心理学教授,也参与了热线的接听工作。热线开通后,每晚都有10多人次咨询,9年来共接受心理咨询电话25189人次。为杭州的精神、心理卫生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看不见的救命线

  为了使有抑郁情绪和有自杀意念的人及时获得心理援助,今年5月25日,杭州又成立了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并同时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服务,向存在心理危机的市民提供服务,给予情感支持或情绪舒缓服务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便于市民记忆,热线电话号码特意改为85029595,意为“救我救我”,原杭州心理热线87976369、87976371,也通过呼叫转移到新的号码上。同时,热线的服务范围也有了进一步扩大,在保留原热线咨询服务内容的同时,积极开展自杀危机干预。即主要针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个人,特别是有自杀想法或行为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属或朋友提供心理援助,同时对有急性心理问题的病人和家属也提供咨询服务。

  提供最到位的帮助

  为保证热线电话质量和干预效果,医院选拔的所有热线咨询人员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拥有中级以上职称,且接受过劳动部心理咨询师培训。其中高级职称2人,博士1人,7人已拿到劳动部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三级)任职资格。

  危机干预热线开通前,医院特邀请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毕曼丽等4名专家、教授,对热线咨询员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热线交流技巧、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杀来电的处理”等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派陈爱华、佘玉宇去北京危机干预中心热线室参观学习。热线室设在医院门诊楼四楼406室,配置2部带录音设备的电脑,对所有来电进行自动录音,以监督和评估热线电话服务质量。

  成功挽救多条生命

  从今年5月25日开通至10月31日止,热线咨询共达到4148人次,平均每天接听热线电话30人次,最多的一天接电64人次,咨询量也不断增加。

  咨询的问题中,有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情感问题咨询,也有疾病咨询,药物用法、副反应及就诊等咨询;此外,通过这条看不见的“心灵热线”,还及时有效处理了51人次的有自杀倾向或正准备实施自杀行动的高危来电,占所有来电的1.23%。在110的配合下,成功干预了多起自杀行为的发生,挽救了宝贵的生命。

  多学科的治疗体系

  在承担了大量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同时,作为一家专科医院,市七医院在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方面上,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日前,在即将迎来五十周年大庆的前夕,记者走进了这家很多人还颇为陌生的医院。

  绿树环抱中的医院

  和想像中的大相径庭,位于老河山脚下的这家医院,里面绿树成阴、环境优美,一座座小楼错落其间,亭台、假山、花卉给人以曲径通幽的意境。

  除了良好的环境,更让人信服的是这里的医疗水准和服务水平。360多位在编职工中,高级职称人员有31位,中级称职85位,占了近三分之一。医院核定床位400张,实际开放床位550张,设有精神科、老年心理康复中心、心理科等11个临床科室,其中心身科属杭州市重点专科。除了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设在这里外,浙江大学医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教学医院、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杭州市精神卫生工作办公室,以及杭州市心理卫生工作办公室,都挂靠在这里,还是省政府指定的精神病医学鉴定医院。

  老年精神患者的福地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1994年9月1日,浙江省首家老年心理康复中心在这里成立。当时下设一个病区,60张床位,主要收治老年性痴呆、各种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为满足社会需要,1997年和2003年,医院又相继开出了老年二病区,老年三病区,现有开放床位218张。

  老年心理康复中心成立以来,床位使用率均始终超过100%,收治范围现在已扩大到老年期精神分裂症、老年期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期酒及药物滥用、老年性痴呆、多发脑梗塞性痴呆、匹克病等老年性精神障碍。尤其在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老年抑郁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院还根据老年病人特点,设置低位床铺、轮椅、可方便病人大小便用的座椅等,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

  奇特的情景治疗

  医院里有一个市级重点学科———心身科,主要为各类神经症患者及部分心境障碍患者提供更为优越的住院医疗服务。

  该科收治的主要病人,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癔症、神经衰弱及部分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还收治一部分儿童期精神障碍患者,以及酒精、药物依赖者,还曾收治过部分自愿戒毒病人。在着重做好学科基础建设的同时,这里还建立了脑电信息实验室,开展脑功能和睡眠生理监测,这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在省内同类科室中均处于领先地位,既丰富了临床检测项目,也促进了临床研究技术的提高。在心理系专家的指导下,这里还建立了情景治疗室,开展情景治疗,探索新的心理行为干预途径。

  博士后坐镇心理科

  1999年,杭州市心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调查发现,随着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各种心理社会压力逐渐增大。调查数据显示,普通人群的一般心理卫生问题10%;学生心理卫生问题15.72%—19.30%;老年人口心理卫生问题12.91%;公务员心理卫生问题为9.7%。为了给这些有心理问题的人群提供咨询服务的场所,2000年8月,医院正式成立了心理咨询门诊。

  心理咨询门诊设有心理治疗室,开展生物反馈治疗、催眠治疗、认知治疗、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等,由医院心理学专家、浙江大学心理系和临床心理学系的教授坐诊。2003年,又增加了心理咨询专家门诊,今年接着开设了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婚姻家庭问题等特色心理咨询门诊。该门诊人才云集,副高级以上医师就有10位,其中1位博士后、3位博士和2位硕士。

  让孩子健康成长

  1997年,一项关于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课题显示,杭州儿童心理卫生问题高达15.7%。为此,医院在次年初成立了“儿童心理卫生研究及治疗室”。

  七年来,这个针对孩子的心理门诊,共接受咨询和诊治儿童3500余人次,有效治愈率达88%以上,深受儿童、家长和老师的好评,在同专业领域中居领先水平。还成功参与承办了全国儿童心理卫生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国际脑电生物反馈学习班等活动,目前已成为省内最专业化、最系统化的儿童行为问题治疗基地,同时也是浙江省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浙江省自闭症家长联谊会工作基地。主要开展儿童多动症、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抽动症、自闭症、品行障碍、感觉统合失调及儿童期精神病的治疗与研究,设有儿童心理测评室、电脑测评室、特殊能力训练室及研究室。

  新闻附件一专家谈关于自杀

  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杭州市第七医院院长赵国秋告诉记者,自杀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正式公布,自杀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成为全球心理学家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中国每年都有25万-28万人死于自杀,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

  “在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第一死因”。赵国秋解释说,这一年龄段的人大多心智尚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却要一一迈过学习、工作、婚姻等人生中一系列重要的“坎”。这一年龄段的人很容易冲动,遇到不顺心容易产生波动,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

  自杀是因为对继续生活下去的恐惧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公认的关于自杀的定义。这种恐惧的源头可能是冲动,也可能是长期的情绪累积。

  专家分析,在所有自杀人群中,冲动自杀占了40%,非冲动自杀占60%。恋爱受挫、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压力是导致冲动自杀最主要的原因。而非冲动自杀者中,绝大多数有精神抑郁的情况,这些人经过6至8周的专业心理治疗是可以走出抑郁的。冲动性自杀也非常需要心理干预。

  在自杀人群中,有精神障碍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抑郁症是罪魁祸首。

  赵国秋告诉记者,有关调查显示,63%的自杀者患有精神障碍,约93%的自杀者从未进行过心理咨询或治疗。因此,对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

  “很多人认为想自杀的人,不会暴露自己的自杀企图,这是个误区,事实上大多数自杀者都会有征兆”。比如,有的自杀者会对人说“活着没意思”,有的会说“我对任何人都没用了”,有的会试着割脉,这些都可能是自杀的先兆。如果周围的人发现这些迹象就应该多去关心对方,或向一些相应的机构寻求帮助。

  赵国秋认为,要预防自杀,首先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尽快组织起专业机构,培养相应人才,并向各行各业渗透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另外要向广大市民提倡,有了心理问题,尤其是自己扛不下去时,一定要像生病一样去看心理医生,心病也是完全可以医治和缓解的。

  新闻附件二学会纾解情绪

  现代人喜欢什么事都自己扛。但面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心理挫折时,自己扛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遭遇到突发性的事件,比如亲人意外死亡、配偶突然提出离婚、意外失业……千万不要一个人很冲动地去走极端,而是要找朋友、亲人来倾诉内心的感受、痛苦,在他们的帮助下渡过这个难关。

  身边有人出现这样的状况,家人和朋友就是第一道屏障,是重要的心理支持力量。在这种时刻,亲友要做的就是:引导陷入情绪困境的人把问题讲出来,把情绪发泄出来,让他知道,他的问题其他人可以帮助他,他不是孤独无援的。当然亲友也要会分析当事人目前的状态,如果只是比较轻的心理困扰,那么时间会帮他解决问题,如果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就应该鼓励他及时求助于专业机构。作为当事人,如果只是一般性的情绪压力或是心理低潮,就应该学会放松自己,学会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把注意力转移开。比如放下手头工作,外出走走,进行一些体育锻炼,舒缓身心。(汪红梅吕雅英 阮小燕 许静凯)(来源::杭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