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生志愿者风采:在胡杨站立的地方歌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15:36 新华网

  新华网乌鲁木齐12月22日电 题:在胡杨站立的地方歌唱

  新华社记者葛素表

  “胡杨林就在我的眼前了,我真正触摸到了风的肌肤,我知道我将经历的是一段与辛勤融合的日子,我渴望,我的汗水能滋养一株新木……”陈红泼,2003年从河南师范大学毕业来到新疆建设兵团做志愿者,他很爱写诗,一年多的时间,他说他的诗“逐渐有了灵魂,而这种灵魂来自于艰苦的磨练”。

  像陈红泼一样,两年来,先后有405名河南、山东、辽宁的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对西部的憧憬和迎接艰苦生活磨练的心理准备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分赴兵团12个师进行支医、支教等志愿行动。

  沂蒙亲兄弟边疆献青春

  “这是李维义,他和哥哥李维仁都在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副书记徐秀芝对记者说。李维义,看上去清瘦文静,言谈间却透着山东汉子的爽快:“我刚到服务单位的时候,心里一直想不通,我所在的五家渠还不是很艰苦呀,我就向项目办提出要到最基层的团场去服务”。李维义要坐一天多的汽车和火车,才能从五家渠市赶到乌鲁木齐。

  李维仁、李维义兄弟俩1998年一起考上了医学院,李维仁考入山东滨州医学院,李维义考入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在兵团精神的感动和影响下,李维义决定参加西部计划到兵团服务。2003年大学毕业时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远在山东的父母。他在电话中说:“在新疆,有人生病了,要用马车拉着在山路上颠簸一整天甚至一天一夜才能到当地的医院。”在基层医院工作了20多年的父母深知那是什么样的情况,他们毅然决定支持李维仁、李维义兄弟二人一起参加西部计划,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兄弟俩,来到了兵团。

  2004年1月21日晚8时,农六师102团八一水库发生管涌,大水危及102团团部地区并淹没了附近几个连队,上万名受灾群众被及时转移到五家渠的各学校、宾馆。当夜9点,李维义和前来五家渠市一起过年的哥哥李维仁(农七师130团医院志愿者)一起加入了受灾群众义务服务的志愿者行列,连续几天为受灾群众送医送药,巡视病人。2004年3月,李维义被农六师五家渠市团委授予“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骑马上昆仑山采药

  张欣欣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2003年年仅21岁的她作为志愿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一牧场医院。一牧场地处昆仑山下,三面沙漠,一面群山,天气特别干燥。这对从8岁开始就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张欣欣来说,是件很难忍受的事情。“2003年9月份我到这里,就开始流鼻血,鼻子疼的时候用手指触一下,就像是要掉下来,而这里的医院,连滴鼻液也没有”。

  “为了羊群和牲口,这里的牧民一年要搬四五次家,从一个草场迁到另一个草场,冰箱、洗衣机这些家用电器对牧民来说即使有电也用不上”。令张欣欣更加吃惊的是,由于没有新鲜蔬菜吃,一牧场的牧民每天吃地窖里存放的土豆,这里的人都严重缺乏维生素。开始是口干唇裂,后来是口腔溃疡。她在山上看到了一些中草药,便萌发了在一牧场医院组建中医康复科的念头。2004年2月,康复科成立了,她在适宜的季节,骑马上山采药,然后自己炮制、加工,为牧民治病。

  张欣欣以前没骑过马,而现在“经常骑四五个小时骆驼和三个小时的马到牧场”。前段时间,有通知让张欣欣到阿克苏培训,几个牧民还以为她要调走,拉着她的手说,“你可不能走呀,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我在兵团建网站”

  “少抽一包烟,少买一件衣服,援助一名贫困学生”,这是在兵团农十师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李远发起的“1+1”助学活动的宣传语。

  李远,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选择西部并不是我的一时冲动,我在大学学的是油画专业,多次到青海、甘肃写生,我目睹了那里的落后和人民的贫苦,知识和人才对他们太重要……”。2003年8月,他登上了去新疆的列车,被分配到新疆最北边的农十师181团工作。

  到了181团,李远给九个班450多名学生上美术课,“当我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时,我就希望自己能永远给他们讲下去。在摄氏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孩子们看到我冻麻的手就拿起来放在嘴边呵气”。

  2003年7月10日,李远在给父母的一封信里说:“你们给我起名字叫‘李远’,‘李远’就是‘离远’是不是?相信我会在西部做得很好!”

  2003年12月15日,李远被河南省团委从新疆请回,代表在新疆和陕西服务的240多名志愿者在河南省青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验交流会上发言:“从现在看,我可能挺傻的,但这两年多的志愿生活,将是我人生的亮点和宝贵的财富”。由于工作的需要,李远被调到新疆兵团团委负责网站建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书记赵建东这样评价志愿者:400多名分布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团场各工作岗位的志愿者,已经完全融入了兵团人的生活工作中,来自东部先进的生产技术、信息、意识与大西北淳朴的民风和相对闭塞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兵团人,从他们身上开启了一个了解外部的窗口,他们带来的新观念、新思想不单在服务单位产生了影响,还影响了团场军垦第三代的生活方式:团场读书的青年人多了,闲逛的人少了;上网查信息资料的多了,聊天的少了;学英语的多了,打牌的少了……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