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忧见“诚信简历”遭遇求职“红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00:23 红网

  “我把成绩中的高分低分都写到了简历上,没想到却给应聘带来了障碍,而那些隐瞒低分的同学却很容易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谈起自己的求职经历,武汉理工大学电气专业的小周同学一脸无奈:“虽然没说假话,但这不也是一种变相的欺骗吗?”(据《中国青年报》12月20日报道)

  近年来,简历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日渐变得重要起来,不少人把此当成了成了求职应聘的“敲门砖”和“必修课”。为了能在求职过程中增添更重的砝码,造假竟成了“必须手段”。英语四级没过却在简历上写“准六级”,不会上网却偏偏写“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担任过学生会干事写成“担任学生会某部门重要职务”。还有人把别人的考级证书、奖学金证书等改头换面,再经复印,变成了自己的“优秀履历”。在一次校园招聘会上,某大学一个班30人,竟然冒出了16个班长,剩下的全是班干部……

  “注水简历”大行其道,极大地损害着大学生的整体诚信形象,背离了优良教育的宗旨和社会道德的底线,已成为一种社会诟病。它的“显性”弊端是造成一种不公正的就业环境,使真正优秀的毕业生不能脱颖而出,凭借造假的毕业生则可能蒙混过关,进而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失。而更让人担忧的是那种看不见的“隐性”危害——一旦大学生们“造假”成为“常态”,就会造成整个群体的诚信度降低,使社会对这一群体产生不信任心理。

  “诚信简历”遭遇求职“红灯”,也凸现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估机制上的错位。私底下,许多人都承认“学历”不等于“学力”,但现实生活中,不少招聘单位动辄只要博士、硕士或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动辄要这证那证,不光要求学生成绩优良,有各方面的实践经验(包括工作经验,社会经验),还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最好还要是干部、党员。而这些“高、大、全”式的优秀学生可说是凤毛麟角。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一些大学生为了在千军万马中“胜出”,不惜铤而走险,将自己的简历“打扮”得“花里胡哨”。

  毕业生给自己脸上“贴金”,有关高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对学生“造假”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甚至鼓励学生的造假行为。加之“惩戒机制”的缺失,学生造假除了要支付一定造假费用外,几乎没有任何成本,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在这支造假大军中,也有部分毕业生是“随波逐流”,他们认为,如果自己的简历全真实,而别人的简历造假,自己不就吃亏了吗?正是这种监管的缺位和潜在的“需求”市场,使“虚假简历”成了“畅销货”,“诚信简历”成了“另类”,在求职过程中频频遭遇“红灯”。

  遏制“注水简历”泛滥需要学校、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齐抓共管,设置一道严密的“防火墙”。学校应该建立“大学生信用卡”,对求职者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能力评估、业绩诚信等进行核实评估,建立业绩档案,并出具诚信报告,供用人单位参考。用人单位要切实转变用人观念,逐步完善人才评估机制,给“诚信简历”开绿灯,形成量才使用、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大对“虚假简历”的惩处力度,让造假者对自己的“失信”付出代价。如此,方能让“诚信简历”叫好又叫座。(稿源:红网)(作者:高福生)(编辑:闵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