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读“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01:39 人民网-华东新闻

  本报记者 娄靖

  出生在近代工业发源地上海,从小听惯了弄堂工厂里的织布声,看惯了苏州河上进进出出的运输船。当它们消失之后,谁能想到一些被现代化抛弃了的老厂房、老仓库竟然能“凤凰涅槃”,借助创意产业翅膀飞升,变身为创意产业园,为上海中心城区实现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跨越提供鲜活范例。

  有意栽花:废弃厂房摇身一变,成了都市型工业园

  “2004年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今天闭幕,“创意产业”成了上海的热门话题之一。文化工作者说,它是文化产业;经济专家说,它是存在于所有行业的设计产业;理论界人士说,它是创新产业,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丰富创新度的各类产业。

  创意产业在发达国家提出也不过6年,已经每天为世界创造高达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这个概念一经引入中国,就同时被经济和文化界爱宠,这种情况实不多见。长期以来,文化难以产业化、产业难以文化化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难题。现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意识到创意产业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这让人兴奋。

  在上海,热侃创意产业的最初动因,不是来自理论界的学术探讨,而是源于上个世纪末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换的实践。

  在1997年上海市第七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要积极发展城市型工业。到了1998年,上海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都市型工业”新概念,并于2000年实质性启动,确定了上海6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6000平方公里的郊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布局。中心城区的老工业向郊区六大工业园区转移、集中,到2006年,这个搬迁计划要完成90%。

  那么,中心城市的老工业建筑空置以后,如何向综合型现代服务业功能转变?都市型工业是怎样的模式?这成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以能耗小、无污染、能解决大批就业为标准,市经委在中心城区选择了数百个工业楼宇挂上“都市型工业园”的牌子。

  这是一个极大的空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来没有听说过“创意产业”四个字的经营管理者,就这样开始了热情而有创意的探索:明明是企业型园区,却想搞成高雅的文化场所。

  事实证明,只要是创意,它一旦能够集聚、能够进入市场,就会派生出意想不到和接连不断的观念附加值。

  目前,上海已形成十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创意产业园区,有多种产业集聚的混合型,还有专门产业集聚的专业型。它们从朦胧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帮助我们解读了什么是“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无心插柳:从“画家工作室”到“创意产业园”

  人们对“画家村”、“画家工作室”的名字并不陌生。

  许多年前,一些画家以低廉房租在上海苏州河、黄浦江边上废弃的老仓库、老厂房办起画室。自产自销,没有产业集聚,没有市场主导,也解决不了多少就业岗位,且在中心城区以厂房作画室,也成本太高,难成气候。

  从画家村到创意产业园,得从苏州河边上莫干山路春明创意产业园的历程说起。

  上海春明粗纺厂,是我国最早的纺织厂之一,保留了从1933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各个时期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1999年,该厂因产业结构调整停产,为解决上千名下岗工人的收入和企业债务,工厂留守人员将4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出租。

  一时间,服装加工、印刷加工、画家工作室、影视制作公司、建筑师事务所等各单位汇聚一堂,出现了特别有趣的景象:一面是挥笔泼墨和人来人往的艺术展览,一边是缝纫机哗哗响、运载车来回跑。

  春明厂招租,是符合都市型工业园要求的,因为服装加工、现代印刷都无污染且就业率高。工厂一年可以有几百万元的房租收入。

  留守人员没有想到,上海数百家都市型工业园区都默默无闻,偏偏春明园区因为引入众多创意头脑型单位而出了名,不但频频见报,海内外还不断有重要机构的上层官员前来考察。他们无意中使厂房置换获得了保护历史建筑和开辟创新产业的双重价值。但是,如果留着加工企业,就依然没有同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完全分离。

  经营者们迅速调整出租对象,到期或提前辞退加工企业,争取更多重量级的创意单位入驻。

  现在,春明园已有来自瑞士、加拿大、法国、挪威、意大利、以色列、英国、香港的50多家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入驻,形成现代艺术集聚的规模效应,更重要的是形成从创作到销售的产业链。其中,瑞士的香格纳画廊、意大利的比翼艺术中心、加拿大的艺术景画廊、劳伦斯画廊等,在国内现代艺术画廊中举足轻重,有的在世界上享有声誉。国内大批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这里的营销,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此外,这里的影视制作公司、环境设计公司、工艺品公司等也有一定规模。

  一个现代艺术品交易市场、一个多种创意产业集聚群正在这里形成。这片老厂房,因为引入创意产业而变身为上海创意种类多、创新活力强、创意人才集中的园区之一。

  越来越酷的老厂房,成为上海挺进“创意之都”的一个个生动亮点

  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是产业集聚的过程。

  记者走访上海13个创业园区后,明白了美国“苏荷”、柏林哈克欣区以及上海创意产业园都聚集在老厂房决非偶然,这是产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意产业说到底是创新产业,老厂房恰恰为创新产业提供了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可复制的人文遗存和中心城区不可多得的宽敞空间。

  毫不夸张地说,上海的创意产业园是这个城市创新元素的大本营,每一个园区都是文化和经济相结合的奇思妙想。

  6年前,设计师刘继东留学回国,为苏州河上四行仓库的沧桑残影而动容:林立的粗大圆柱、斑驳的铁栏电梯等工业时代的痕印让他感慨万千。在幻想的魔棒下,现代的玻璃造型、抽象的符号融合着老仓库的凝重和纪实,诞生了一个个“招摇过市”的“非常空间”。它们很酷,符合这个时代追求个性、与众不同的口味。于是,中外著名品牌纷纷到此亮相,举办形象推广会;广告、影视、摄影公司纷纷租场地当摄影棚。一些国家的驻沪总领事每逢过节,都会组织老外到此搞派对或假面舞会。来自美国、法国、德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十几家设计广告公司在此常驻———很酷、很时尚,是最大的吸引力,利润大大超过上交房租的355万元。

  “创意产业没有界线。文化、经济、商业相融合,包容性越大,生命力越强。”刘继东说。

  创意产业园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了角角落落的创意公司和创意人才。

  泰康路,6家弄堂工厂汇集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家视觉创意公司,中西方创意理念在此融合、碰撞,一切都与众不同。每个设计公司借助厂房结构特点进行了改造,成了一个个风格不同的艺术馆;每个设计公司展示的作品,都独一无二。如今,“田子坊”已成为上海最大的视觉创意设计基地、上海视觉设计人才“孵化器”。产品和样图源源不断地成为国内和市场的品牌和产品,有的已走向世界。

  建国中路“8号桥”,是又一个“新天地”的工厂版包装。走进8号桥,就像翻阅一本时尚杂志,老厂房框架与创新元素融合在所有细节中,另类而又精致。这个园区,吸引了30多个境内外设计公司和著名品牌,其中有设计金茂大厦的美国SOM公司。香港顶级设计师施养德带来了七八位香港一流设计师,他说:“这个等级的中外设计师会聚,一定会碰撞出不同凡响的创意。”

  软件公司和IT精英则奔着徐家汇慧谷中心去了。在那里,4万多平方米的老厂房,集中了近200家软件开发公司;动漫广告图片公司在昌平路1000号汇成产业上下链;天山路上的6幢厂房和中山西路精品苑,汇集中外服装品牌的头脑公司,他们产业链中下端伸向全国各地;还有绍兴路广告湾,苏州河边上的艺术工作室……

  原来分散在一厂一店的设计部门,现在走到了一起。聪明头脑的聚合,产生了全新的创意产业。

  老厂房在转型中寻求新生;新产业在中心城区寻找立足之地,两者在市场上一见如故。老厂房为创意产业在中心城区集聚,提供了成本低廉而文化附加值很高的载体;创意产业为老厂房的脱胎换骨注入生命活力。这个产业置换,国家没掏一分钱,将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新经济的发展、老厂房的功能转换等一系列难题,一一轻松化解———创意产业对此功不可没。

  创意产业园区是上海创意人才、原创精神的大本营,吸引着这个城市追逐时尚的年轻人和追寻老上海历史的老外。在晚上尤其是周末,这里常常人头攒动,许多普通市民也将之当成滋养心情、吸取灵感和跟上时尚的好去处。和“新天地”比,这些脱胎换骨的老厂房,更有亲和力。

  如果说上海的外滩、东方明珠、世纪大道、人民广场展示了上海健美的轮廓,那么这些深入街头巷尾,集聚上海各种生动原创思想、观念和成果的老厂房、老仓库,事实上已成为展示上海“思想之都”、“创意之都”的一个个最生动的亮点。

  《华东新闻》 (2004年12月23日 第三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