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16:09 扬子晚报

  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

  中共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

  2005年,无锡市将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这一总目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这一主线,以提高统筹发展水平为重点,咬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不放松,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

  突出“三个转变”:一是转变经济增长内涵。把经济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推动经济增长从量的集聚转向质的飞跃,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明年我们将制定实施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标准,行业能耗标准,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标准及绿化建设标准,对不达标的项目严禁准入或限期退出,以此推动产业层次的提高。二是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将经济增长建立在集约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引导自然村落居民向居住集中区和城镇组团集中,努力发展集约型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机制。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深化改革的各项决定,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努力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为加快发展创造新的动力和活力。

  抓住“三个调整”:一是调整需求结构,促进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均衡拉动,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着力培育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力争2007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3%%。三是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国资、民资、外资“三股力量”联动推进,更加注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力争三年内“无锡板块”上市公司总数实现翻番。

  实现“四个”创新:一是实现科教兴市新突破。加大对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走“开放式自主创新”之路,掌握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二是开创新型工业化新路子。围绕打造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高起点调整工业结构,下大力提升产业层次,调整结构布局,培育规模优势,加快构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工业体系。三是推动经济国际化新进程。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引导一批优势企业到境外建办实体,力争外经营业额三年翻番。四是构建区域城市化新格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进一步调整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七区一体、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和整体合力,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

  加快“五个推进”:即大力推进富民工程,始终关注民生,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力争明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增幅保持今年水平;大力推进绿色无锡和生态健康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和人口健康水平;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努力把无锡建成与优秀传统相承接、与世界文明相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名城;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努力建设法治社会;大力推进平安无锡建设,完善“大调解”机制和“大防控”体系,努力创建最平安地区,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以新理念实现新跨越

  中共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

  今年以来,南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在紧环境中实现了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面对省委、省政府更好更严的发展要求,面对明年更重更全的发展任务,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昂扬的斗志,戒骄戒躁,再接再厉,认真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新理念,确立新目标,实现新跨越。

  继续把宏观调控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增长方式转型和深化改革的重大契机,充分利用近年来较好的发展态势,及时全面地调整结构,以调整求突破,促发展。一是以盘活现有存量促调整。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进一步集中到内涵挖潜上,引导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嫁接改造等多种途径,实行市场化的资源整合,实现劣势企业要素激活、优势企业资本集聚。二是以扩大有效增量促调整。在持续三年猛攻项目投入,今年投入有所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集聚资源,提高强度,把投入的主攻点放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三是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促调整。在率先基本完成国企改制和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后,适时将改革的重点转到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公益事业单位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上,进一步创造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条件。四是围绕转变增长方式促调整。把节约能源、资源列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加快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总量上、污染下,效益上、消耗下的经济增长新路。

  充分发挥沿江临海、靠近上海的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战略。一是加快构筑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沿江沿海产业带。以发展大型基础产业和临港产业为方向,对外承接产业转移,对内发展产业配套,横向参与产业分工,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尤其要在电力能源、船舶修造、石油化工、港口物流等领域重点突破。二是全面提升沿江沿海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抢抓全球重化产业加快转移和新一轮江海开发的重大机遇,借助首届世界大城市带论坛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的综合效应,强化招商力度,提升外资水平,力争在大型外资项目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全力打造沿江沿海开发开放的崭新平台。以大桥、大港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沿江交通条件,大幅提升南通区位、资源优势。

  坚持把发展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举措,把构建“和谐南通”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举措,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前提条件,统筹协调,一体推进。继续营造积极向上、团结融洽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妥善处置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机制;注重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形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努力走在苏北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前列

  中共盐城市委书记张九汉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南学温台、全民创业,北学胶东、加快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四化联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效。

  明年是盐城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力争明年实现“四个一”的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超千亿,工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人均财政收入超千元。

  一、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明年着力实施“四大工程”:一是重点项目推进工程,重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挥本地特色优势的大项目,力争全市新上和竣工投资超5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各100个以上。二是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制定落实规模企业销售收入翻番计划和工业列统企业数量倍增计划。三是支柱产业强体工程。按照“一小、一大、一特”的思路发展汽车城,确保东风悦达起亚明年产销汽车13万辆,推进中大集团与瑞典斯坦尼亚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加快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生产垃圾专用车步伐。四是百亿园区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建好全市12个开发区和滨海、响水两个化工园区。

  二、坚持以富民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用发展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把推进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发展棉花、水产、生猪、林业、家禽、蔬菜六大百亿支柱产业。大力突破龙头加工企业,实施“强龙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现阶段最大的农民致富工程来抓,力争明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向境外输出2.5万人。扎实开展“农民投资创业年”和“凤还巢”活动,充分发挥“双强”型村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民离土创业,在外能人回乡创业。三、坚持统筹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坚定不移推进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重抓规划编制,重抓“水绿盐城”特色塑造,重抓建设整治,实现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目标。统筹做好县、乡、村建设规划,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尽快形成以百万人口大城市为中心,以现代化县城为纽带的市域城镇体系。

  四、坚持统筹改革和开放,加速推进经济国际化。加快向国外开放,重抓日韩,拓展欧美,努力把我市建成韩商投资密集区;加快向上海开放,从产业、交通等十个方面与上海全面对接;加快向南方开放,力争明年引进市外民资超百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推进企业开放式改制重组,让省内外能做大企业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来盐城创大业;把民营经济作为富民经济、群众经济、主导经济来抓,让市内外能办企业的创业型人才带头创业,进一步形成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发展可持续化。把生态优势作为盐城最大的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努力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把盐城建设成为我省最大的生长性绿林地区。大力实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城市居民医疗救助等十项民心工程,力争全市净增就业近4万人,加快建设和谐盐城。(新华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