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京剧:昔时春色何方觅?(关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4日05: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京剧:昔时春色何方觅?(关注)(图)
  在京剧节武戏擂台赛上,新疆乌鲁木齐京剧团参演剧目《雁荡山》的剧照。

  萧云峰摄

  主持人语:近来梨园锣鼓颇为热闹,先是全国政协组织了京剧音配像二期工程第一批剧目发布会,接着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又在上海拉开了帷幕。梨园弟子深袭传统,又锐意创新的劲头着实让人钦佩。

  京剧之所以是中国的国剧、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因为她表达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不是吗?只要你看看坐在台下眯着眼,点着头,拍着膝盖,轻声哼唱的戏迷们,就会知道什么是陶醉,没有深层的文化原因,观众绝不至此审美境地。白脸曹操、黑脸张飞,边锣是水、更鼓是夜。那意象纷呈、时空变幻的程式,那华美典丽又不失飘逸之致的服饰,那字清音纯、板正腔圆的唱腔……大概只可用“京剧是诗,诗是京剧”来描述了。

  然而,假如失去脚下的土地,再美的花儿也会凋残。社会节奏在加快,观众在渐渐流失。新剧尚无大气候,怎么改尚无章法;老戏虽美却太长,改编需要人才和功力……昔时春色虽美,却已日减。京剧,需积蓄力量,唱响新的梨园之春,为民族文化增光添彩。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和孙萍现身说法,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叶厚荣介绍了京剧音配像工程的基本情况。

  ———主持人 刘维涛

  开放格局求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孙萍

  京剧自诞生至现在已经有200多年了。它是在汉剧、徽剧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弋阳腔、秦腔等多种曲艺的元素最终形成的,所以京剧在一开始就有一种开放的格局。现代社会是个信息量逐渐膨胀的社会,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各种影像在挑战着人们最极至的视觉承受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京剧不改革就只能进博物馆了。

  那么怎样改革呢?首先京剧不管怎么改,都得首先姓“京”。京剧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其程式化的表演体系博大精深。如果改,也要以戏为主,以人物为主。刻画的手段可以多样化,不必死守着传统的程式不变。

  京剧应该不断吸取各地方戏种以及其它艺术门类的优势因素。我做了十几年的中外文化交流,并把京剧的动作与欧洲的戏剧结合起来,派生出一种以肢体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动作戏剧”。既然京剧与西方戏剧都可以结合,就能与中国其它传统艺术形式融合。地方剧种的好方法、好题材、好剧本我们也可以吸收、利用。

  没有观众,就没有京剧的发展。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应该多写出一些语言简练、节奏紧凑的剧本。同时可以在舞美手段、音乐编排上做些改革。但是这样改,老观众肯定不会满意。可以保留一些剧院唱“老戏”,满足各种观众的需要。

  但京剧只能在变革中求生存,改总比不改要好,改错了可以再回来,不改就没有机会。

  京剧音配像———

  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叶厚荣

  在京剧发展的200多年历史进程中,涌现出大量的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可谓灿若星河,有些更是京剧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京剧音配像工程以振兴京剧艺术为宗旨,要把尽可能多的艺术家的剧目录制下来,使之为振兴京剧事业充分发挥作用。

  这项工程由李瑞环同志从1985年就创意策划,并组织人员研究试录,从1994年正式成批录制,经一期、二期工程至今历时10年,已经共录制421部戏。一期工程的355部戏的47位录音主演都是各流派的代表人物甚至大师级的艺术家,如“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一些流派的创始人等;第二期工程第一批剧目共66部,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6位录音主演,他们的艺术成就各有鲜明的特点,并有着各自独特风格和韵味的剧目,同样为京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筱翠花、黄桂秋、徐碧云、周啸天等等。

  这项工程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参加人员志同道合、甘于奉献。十几年来参加此项工程的有文化部等20多个单位,先后参加的人员达1.5万多人次。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服了许多困难。袁世海、马崇仁、张君秋、迟金声等老艺术家虽年事已高,但工作认真、不辞辛劳,数年如一日,有的更是积劳成疾,过早谢世。一批老艺术家的后代、传人也是怀着“尽忠尽孝”的历史责任感投入工作,马连良先生的长子马崇仁,高徒迟金声、张学津精心录制马派剧目;谭元寿带领儿子、儿媳齐上阵,为录制谭派剧目全力以赴;李世济克服许多家庭困难、拖着病体指导了程派剧目的全部录制工作……大家都在顾全大局,都在全力以赴。感人的事迹,数不胜数……

  音配像工程创造了一个戏曲品种音像制品中,剧目最丰富、数量最多的纪录,是立体的京剧资料库,所录制的剧目都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可谓流派纷呈、蔚为大观。它必将在振兴京剧事业上愈来愈发挥它的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宝贵价值将更加显现。但我们也应认识到,音配像工程的任务仍然很重,仍需要我们前赴后继、乘胜前进,为祖国优秀文化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24日 第十三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