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何医治受伤的心灵少年儿童流浪乞讨现象透视(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4日09:26 水母网
  ◎ 少年儿童流浪乞讨现象透视(上):稚弱身躯为何徘徊街头

  本报记者 陈中华
如何医治受伤的心灵少年儿童流浪乞讨现象透视(下)(图)
矫正流浪少年儿童的不良行为,比生活上的救助更困难。

  心理在流浪中扭曲

  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杰曾对记者说,一个文明的社会绝不能允许儿童流浪乞讨,少时流浪对整个人生贻害无穷。

  惠惠的故事印证着刘教授的观点。

  9岁的女孩惠惠跟爸爸来青岛乞讨。2003年11月,爸爸与其他乞讨者争夺地盘时持刀伤人,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刑3年,惠惠则由青岛市救助站的两位女同志护送回老家山西朔州。

  曾护送惠惠回家的女医生窦冰,当时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和于桂香护送惠惠回家。一路上,这个9岁女孩子表现出来的‘成熟’令人感到震惊。她的所作所为一会儿是那么可爱,一会儿又是那么可怕。”

  说到“可怕”之处,窦医生举了几个例子:惠惠习惯将破衣服穿外面,将新衣服穿在里面。她纠正孩子换过来穿,惠惠反驳:我爸爸说了,要钱的就要把破衣服穿在外面。一路上,惠惠不停地替爸爸被判刑鸣不平,说那个与爸爸争地盘的人就该被刀捅。她说爸爸教过她,进了公安局或救助站,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就闹,再不行可以装自杀。

  在山西朔州民政局,这个9岁的女孩吵着不想回家,将办公室的桌子和茶几都掀翻了。在返回青岛的路上,两位社会救助工作者都在想一个问题:短暂的流浪乞讨将一个聪慧的女孩变了样,如果这个孩子如再度出逃流浪(惠惠的妈妈患精神分裂症,奶奶无力教育哺养她,她俩分析这很有可能),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

  生活救助易 行为矫正难

  去年8月1日开始,我国实行了新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定,新办法变以往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强制性收容遣返为视其自愿与否给予救助。新办法并未对该群体中的未成年人救助方式给予特殊规定,各地在救助流浪乞讨儿童时,都遭遇了流浪儿童拒绝救助,而救助人员束手无策的尴尬。

  救助儿童大多需要送其回家,有时一个儿童需要两人送。仅仅是路费,救助一个儿童就比救助一个成人多好几倍。但救助人员感到救助流浪儿童最难之处还不是费用,最难之处在于矫正流浪儿童的不良行为。

  记者采访时也领略到许多流浪儿童的不良行为,如撒谎、无理取闹、抽烟喝酒、偷抢、打架斗殴、满嘴秽语。

  青岛市一位城管人员讲述了一个细节:今年青岛湛山寺浴佛节当天,在寺前,一个女孩身穿着运动装(校服)、头扎白布跪地乞讨,身边写了几排字,大意是父亲去世,母亲患病,自己辍学,被迫乞讨以重返学堂并为母亲治病。女孩身旁同时摆放着“父亲遗像”。城管人员在一边暗数,两个小时女孩讨到900多元。钞票都被女孩及时装入衣兜,硬币则暂留于地上。

  兖州救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站里曾接到从南京送来的几个流浪儿,几个流浪儿一到站就向管理人员要烟抽。闲聊时,他问孩子平时如何生活,一个孩子并不言语,伸出两个手指做了个剪刀状的手势。他不理解,其他孩子笑了,说:“真笨,连这都不懂,就是掏包呗。”

  这位工作人员无奈地摇着头说:恶习易生不易改。靠恶习生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此为立身那个特殊圈子之本,整个价值观都颠倒了。依目前救助站的情况,没有专门老师,没有所赋予的手段,只能是管几天饭,矫正流浪儿童恶习很难。

  家是最好的归宿

  济宁市第二社会救助站的钱示惠在17年站长生涯中,接触过几千名流浪乞讨儿童,印象最深的是十几个曾在站里住过几年的孩子。他至今保存着许多孩子的录像资料,放映时向记者逐一介绍每个孩子的身世、性格甚至绰号,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他知道某个孩子最终回了家,还知道某个孩子最终因盗窃枪支入了狱。记者问他得知那个盗窃枪支孩子的消息时是否感到惊讶,钱站长说并不感到惊讶。他说:“他们流浪时养成了那么多坏习惯,是非观错乱了,任其继续流浪下去,成年后无任何技能,无生活来源,选择犯罪是必然的。”

  如何拯救流浪儿童?记者在不同的部门采访,他们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强调了家庭,认为回归家庭是流浪儿童的最好归宿。

  据悉,国家民政部等部门已经完成流浪儿童救助立法问题调研,参与调研的有关方面负责人认为:流浪儿童问题根源在家庭,孩子流落街头就等于父母放弃了监护权,将承担法律责任。流浪儿童应尽可能地回归家庭。

  “马大哈”的经历,显示了家庭对于抚慰流浪儿心理创伤的作用。济宁市第二救助站救助的这个孩子因性格大大咧咧,工作人员昵称其“马大哈”。他家住重庆,8岁被拐卖,后被公安机关解救,送其回家时发现其父母已双亡,奶奶拒绝收养他。1999年,救助站为马大哈觅得一个农村家庭,他们跑户口,跑公证,终于办妥了收养手续,给这个苦命的流浪儿找到了新的家。

  2004年12月8日,记者跟随救助站的同志去兖州市大安镇周楼村看望马大哈。我们找到一处立着二层楼的院子,进了屋,站长钱示惠喊着孩子的名字,把一个正和衣睡觉的小伙子拍醒了。他妈说:“干爹来了,别睡了!”钱站长问大白天怎么睡觉,小伙子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他和爸爸都在一建筑工地上干技术活,说好干一天给60元,当天点钱,因前一天工头没当天点钱,他今天就不干了,在家睡觉。

  记者问他妈妈:“你这儿子好不好?”妈妈说“可好了,可好了”,说完就一个劲地瞅着儿子笑。娘儿俩轮番向我们介绍情况,说马大哈早分了承包地,买了新摩托车。说着妈妈从里屋拿出个镜框,上面镶着儿子和一个姑娘的照片,告诉我们儿子已订亲了。我们问什么时候结婚?马大哈腼腆地说才19岁,还早哩。钱站长说到时候一定请干爹来喝喜酒。

  (文中部分流浪儿童为化名)

  责任编辑:刘家昌(来源:大众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