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爱心活动”为什么少了“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5日00:03 红网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云南省10所主要高校开展“校园爱心使者——云南大学生公益楷模评选活动”,同时还进行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爱心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8成有过爱心行为,但同时,在对当今大学生的“爱心状况”作总体评价时,也有近8成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缺乏”和“有些人缺乏”,只有两成左右的人认为“不缺乏”。(12月22日《中国青年报》)

  搞活动的着眼点是如何把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至于活动的意义、价值有无及大小,则不在或较少考虑。于是,提到献爱心,都希望能做一些“能看得见、显眼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只希望“物有所值”。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是。“爱心”加分成了奖学金重要砝码,在学校里已是公开的秘密(目前高校普遍有这样的规定)。从这层意义上讲,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功利心比较强”的原因了。

  为“希望工程”、灾民、贫困人群捐款捐物,见义勇为、保护弱者,主动参加义务献血(非组织),为社区、养老院、儿童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提供义务服务,环保行动,在同学生病或有困难时积极帮助,这些值得大书特书的“爱心”活动背后竟然会是那么的龌龊,竟然包藏着功利心。大学生在爱心活动中掺了沙子、动机不纯,自然会引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缺乏自信,反映出的是大学生对待爱心活动的矛盾心态。而这种实际上萎缩的心态和形式上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形成的巨大反差,也正是流行于社会的不良价值取向。

  大学生面对诸如升学、英语过级、毕业、考学位、就业、经济状况等压力,注重考虑自身利益本也无可厚非,但抱有功利目的群体得到既得利益并进而产生“群体影响的作用”,势必造成“让那些真正奉献爱心的同学感到不公平”。那个时候,越来越多的学生迷失了献爱心的真实方向,“爱心”荡然无存,无疑是社会的悲哀。

  当然,“爱心”无“爱”也不全是学生的错,行政命令式的爱心行动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带官方色彩的公益活动,强制签名,一个都不能少,大搞形式主义,自然难讨人喜欢。活动所产生的不良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与社会公益活动多是行政手段下的被动行为不无关系。强扭的瓜不甜,在此,希望摆正“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变为一种自发行为”的意识,而不是动辄拿“遵守纪律”说事。只有这样,才不致“爱心”无“爱”大行其道。(稿源:红网)(作者:郭立场)(编辑:闵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