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负重托更好发挥排头兵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5日09:07 南方日报

  省委举行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胡锦涛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

  不负重托更好发挥排头兵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对广东的工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明确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加快体制创新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会议认为,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广东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本报讯昨日下午,中共广东省委举行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会议强调,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迅速兴起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和排头兵意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把广东的事情办得更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省政协负责同志,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广东的工作一直十分重视,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亲临广东指导工作。胡锦涛总书记一直情系广东,十分关心和支持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十六大以来两年多时间内,就先后两次视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广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东人民的亲切关怀,对广东发展的殷切期望,是对全省人民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与会同志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近日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温胡锦涛总书记去年4月视察广东重要讲话,进行了热烈讨论,畅谈学习体会。大家一致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讲话强调广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希望广东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使命意识,继续抓住机遇、奋发努力、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水平,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总书记充分肯定广东这些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今年以来,广东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绩。

  总书记对广东的工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明确要求: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要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要加快体制创新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讲话完全符合广东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广东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大家表示,一定要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新的动力,团结动员全省人民,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努力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富裕安康,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决不辜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广东的期望和重托,让党中央放心,让全省人民满意。

  会议指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切实抓紧抓实抓好。要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去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全面领会、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思路、坚定发展信心。要做好深入的宣传报道工作,努力做到使中央对广东的关怀深入人心,使中央对广东的要求深入人心,使广东在全国大局中所处的地位深入人心,使广东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深入人心。

  会议决定,近期召开一次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动员和部署学习贯彻活动。岳宗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