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成都城市改造:变并保留着 古都味道仍在(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6日09:43 新华网
成都城市改造:变并保留着 古都味道仍在(组图)
成都城市改造:变并保留着 古都味道仍在(组图)
  82岁的陶利宽老人现在天天在自家门口等。他等着“老板”来买下自己的房子———建筑面积不到40平方米的旧房,门牌号是太平巷11号。“我房子的年龄比你记者都要大几轮!”陶利宽说,门前的小路都是“解放前是啥样,现在也是啥样。”

  房子虽然破,但陶利宽大爷对自家房子卖个好价钱相当有信心。他朝记者摊开巴掌:“少了四十四五万元,我是不会卖的!”房屋内黑黢黢,转身都困难,那价钱凭啥这么牛?陶利宽说,因为这是太平巷的房子,马上就要被政府统一改造成“漂亮的地方”。

  陶利宽说,如果政府不改造太平巷,自家房子“最多卖个10多万,算是顶天了!”这位说话倔强、两手叉腰的老大爷偏过头,说自己如果年轻个几十岁的话,肯定不会卖房子,一定要留下来,拿自家房子当铺面做生意赚钱。

  虽然很朦胧,但陶利宽和周围街坊们显然都已意识到:自家房子有机会卖出这么“牛”的价钱,全都是因为从2004年夏天起,政府要统一改造这里。而且最重要的是:政府没“赶大家走”,街坊们才有机会留下来“沾政府的光”,当老板做生意。

  A

  关注老环境·引子

  明清时,锦江河畔九眼桥老码头旁的太平巷里,茶馆酒肆林立,贩夫走卒忙碌,码头千帆而聚,一片繁荣兴旺。站在据说是马可波罗来过的廊桥上,太平巷尽收眼底,堪称成都老码头的缩影。

  虽是“诗意地栖居在河水边”,但陶利宽和周围街坊们却没有一丝所谓“成功人士的快意”。太平巷很早以前就是成都码头工人的棚户住宅区,过去又逐步变成了贫困居民的低洼棚户住宅区。居民经济收入低,居住条件较差。房子住得差,位置再好又如何?

  2004年7月,武侯区政府对太平巷考察后,认为该片区处于府南河风光带,又有成片保留尚好的川西民居,于是决定把这里打造为“老成都码头文化风情”休闲商业街。修复老码头,重建吊脚楼,现有民居将按统一规划,改造为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川西市井小巷子和平民院落,还原老码头的“杂乱美”,形成“码头、廊桥、川西民居”成片相连,如诗如画的历史文化风景和特色商业区。

  B

  关注老环境·亮点

  其实,政府改造太平巷的目的跟别处的改造计划并没有太大区别,无非就是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提高城市面貌,另外还可以繁荣一下当地经济。但这一次出现在太平巷的改造计划却和别处大不相同:太平巷里的居民不用搬出去,政府和市民一起出钱把以前的破房子改造成统一风格的新房子,最后这些以前住人的房子将变成商铺,老板,则自然是以前住这些房子的老街坊。

  太平巷的改造模式被称为“不动迁模式”,采取的是统一规划但不统一征地拆迁的“新政”,同时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即该片区由成都市规划

  部门统一规划,但不统一征地拆迁;投资主体可以是开发商,也可以是住户本人,政府有关部门只充当中介人和服务员,200多名住户不必搬迁,可以自己投资当老板,也可引资、合资开发“老屋”。

  一个是拆旧房建新房请人离开的旧城改造“动迁模式”,一个是留旧房改新貌不请人走的旧城改造“不动迁模式”。在所有人都已习惯了“动迁模式”的情形下,武侯区太平巷改造项目突然携“不动迁模式”出现在所有人面前,让人惊愕。

  武侯区房管局副局长银杰向记者陈述过太平巷采用“不动迁模式”的理由:太平巷片区是成都市最后一片临近河畔的码头文化区。如果政府出钱把当地居民安置好,然后开推土机把太平巷铲平,那就事实上彻底抹去了成都最后一个码头文化片区。

  C

  关注老环境·声音

  太平巷带来的“不动迁模式”能为全省、全市的旧城改造带来何种经验?成都市房管局副局长宋学明、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阮志孝都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评价。

  宋学明认为,太平巷这种保护和改造模式,在成都的城建史上都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在成都市房管局看来,成都市政府提出过要对旧城改造采取多元化改造模式,而太平巷改造模式符合这个精神。

  宋学明同时也认为,“不动迁”模式的出现,并非意味着过去的旧城改造模式是错误的。服从规划以及改造中标本兼治的原则,为改善片区整体的基础设施水平,部分需要拆除的必须拆除,现在能做的只能是能不拆的尽量不拆。

  阮志孝则认为,“不动迁”是对成都市旧城改造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是对过去旧城改造中只有“拆迁”、“搬迁”这种简单做法的修正和完善。表明政府在实施旧城改造拆迁时,更多地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意见,政府“以人为本”的观念得到了体现,是旧城改造中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具有象征和指导意义。

  阮志孝认为应该大力推广太平巷的经验。因为这些年来大面积的旧城改造,使现在成都有历史文化特色,有城市内涵的区域已经不多了。采用这种改而不拆、改而不迁的方式,对留下一个原汁原味的城市形象和内涵非常的必要。

  D

  关注老环境·现实

  是不是甩出“不动迁”模式就意味着万事大吉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地居民对“不动迁”模式其实仍有疑惑。作为不动迁模式的试验品,太平巷项目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一个“信心”问题。政府方面非常认可老码头休闲街项目,认为隔岸就有未来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又背靠四川大学和四川音乐学院等消费人群,右侧是新开盘的高档楼盘……口岸、定位、规划种种要素俱佳,加之政府全力投入,都使这一项目“钱景可观”。

  但是,大多数当地人世代居住于锦江河畔,少有居民做过大生意。现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要他们以自己的房屋为资本参与商业项目的竞争,缺乏启动资金、缺乏市场竞争经验,他们当然很有顾虑,现在已经有人选择放弃产权离开了太平巷。

  E

  关注老环境·反思

  反思一:

  为何拆到现在才想到不动迁?

  在距离太平巷不足1公里的川大校外,曾经有一条小路叫作“培根路”。这是成都多年来自发形成的一条酒吧文化街,路旁有很多风味浓烈的川西四合院和老巷,可以说一座院子就是一个酒吧,一间老屋就是一段记忆。

  很多怀旧的老成都,时尚的年轻人,讲究的大学生,体验成都的老外都喜欢泡在培根路上。可是在两年前,这条街被实施旧城改造。有关部门曾打算保留它,但终究考虑到地块的商业价值,培根路被抹去了。

  除了已经消失的培根路,成都还有很多别的“风味之处”承受了城市新旧交替的痛苦。现在,成都市已推进了近3年的旧城改造,改造面积已超过410多万平方米。这410多万平方米中,除了太平巷得以“不动迁”外,有多少类似太平巷的成都“风味之处”被静静抹去呢?政府是否应该早点实施“不动迁”模式呢?

  反思二:

  除了不动迁,政府能否再扶市民一把?

  “不动迁模式”客观上使政府免去了与原住民展开“拆迁讨价还价战”的麻烦,但太平巷如今出现众多主动撤离的居民,也说明当地居民的融资能力弱小。即使拿到政府给予的“坐地生财”机会,没钱的街坊们,仍没有办法掏钱当老板,只能让外人来赚钱。

  许多在太平巷居住了几十年的市民都非常支持政府的这个改造方案,想贷款自己投资当老板,可不知道咋办贷款,怎么担保。据武侯区房管局调查,发现片区大多数居民欢迎新模式,但普遍缺乏资金,并担心投资的预期收益。政府目前正在和一些银行协商,为住户提供旧城改造贷款。一家对该项目很感兴趣的开发商透露,愿跟住户合作,采取购买或租赁的方式打造这片“新天地”,但如今这件事情还没有新进展。

  太平巷居民对记者说,政府的政策他们很欢迎,但是政府能否“帮人帮到底”,出面帮街坊邻居们统一找到投资方呢?比如把大家组织起来,到外面去拉投资,给大家作点广告等等。记者吴宇航摄影(来源:华西都市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登记结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圣诞家居美图大清单
2005年北京楼市大预测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