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杨乐研究的“用处”(华东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01:28 人民网-华东新闻

  顾勇华

  杨乐做的工作就是“基础性研究”。这类科学研究不同于应用研究,要是用直观的“经济价值”来衡量,往往说不出究竟有什么“用”。其战略意义就在于,它是一切应用研究得以突飞猛进的基础。在有能力为基础性研究提供更好条件的情况下,要让那些有才能、有热情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不必为“五斗米”发愁,专心致志地攀登科学高峰

  “要充分重视基础性研究”,并指出“很多革命性重大科研成果都是从基础研究开始的”,是胡锦涛同志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杨乐时讲话的主要内容之一。

  杨乐做的工作就是“基础性研究”。这类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经济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往往说不出究竟有什么“用”。这使人联想到前不久的一则报道,说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回答学生提问时说了几个“不知道”,他“不知道”的问题之一是“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对自己的回答有个解释,就是很多基础研究成果,如发现电子、X光,创立量子力学、原子能物理等,应用之后形成了最具经济价值的产业,而研究之初却都被认为是“花钱最多最没有经济效益的”。随后,不少作者引用这段材料生发议论,大多从丁教授的“谦虚”、“严谨”着笔。我想,赞扬大师风范当然不错,但是我更愿意认为,每一位做基础研究的人都可能这样回答,因为事实本来如此。倒是那位同学的提问值得玩味,与其说是对基础研究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联心怀好奇,不如说是“经济标准”成为许多人衡量“有用”与“无用”的通用标准。

  学生提问本身无可厚非,做学问自然要质疑切磋。不过,对提问内容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念倾向,也不能不多加关注。这种倾向,或多或少在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进入一时看不出“效益”的基础性学科;另一方面,也由于基础性学科方向的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学校的培养计划往往要被动地“适应”人才市场,育人不尊重客观规律,心浮气躁;科学研究中,也是不区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不同特点,写论文、出成果一样要限时间、下指标,结果科研质量下降,抄袭、作假冒头。相似的问题不但出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出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

  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不尊重基础研究就是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基础研究毕竟是一种需要大量投入的战略研究,不能不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不能不对研究工作者给予更大的鼓励和支持。在陈景润解“歌德巴赫猜想”的那个年代,我们还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基础性学科的研究,陈景润的拼搏精神也就尤其难能可贵。拼搏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只是,在有能力为基础性研究提供更好条件的情况下,也要努力创造一个能有力促进基础研究的环境,制订更切合实际的实施计划,让那些有才能、有热情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不必为“五斗米”发愁,专心致志地攀登科学高峰。

  《华东新闻》 (2004年12月27日 第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