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水利大师:用脚板做学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11:20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本报记者 文华 实习生 余淑华

  王三一简介

  王三一(1929—2003)男,生前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力公司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是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专家。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新中国第一代水利建设者。历任中南勘测设计研究设计总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高级咨询,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1994年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从事水电勘测设计工作50年,先后主持和参加设计了40多座水电站,成功解决了在岩溶发育地区修筑高坝、复杂基础处理以及高速水流泄洪消能等许多技术难题,创造多项国内或世界记录。他治学严谨,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我国水电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5年6月,第十五届国际大坝会议在瑞士洛桑召开。中国水电施工专家谭靖夷向各国专家介绍岩溶地区乌江渡水电站的防漏效果:坝基每昼夜渗水少于40立方米。听到这一数据,外国专家十分震惊:“你们是不是把小数点弄错了。”谭靖夷回答:“NO!”因为建设这项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就是谭靖夷和王三一。

  像乌江渡水电站这样165米的高坝,每一昼夜的漏水量只有30-40立方米,这个成绩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的。到现在为止,如此微小的漏水量,国内外还没有任何其他一个高坝达到这个水平。

  治学严谨 身体力行

  1953年,风华正茂的王三一离开清华大学,踏上了一条水电勘测设计之路。搞水电勘测和设计最为重要的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王三一对此十分重视,特别是为了寻找地质和水文资料,他经常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新中国成立初期,水电勘测设计工作、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从江西上犹江,到湖北白莲河,再到贵州乌江渡,王三一跋山涉水,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在建设乌江渡、龙滩、东江、五强溪、白莲河等40多座水电站的勘测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从不轻信未经过自己实地调查验证的资料和情况汇报。在乌江渡水电站工地进行设计工作时,作为水工结构专家,为了亲自摸清地质和溶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跨专业学习了地质专业理论,花了不少时间和心血在各个水电工地爬高山探险洞。在贵州乌江渡水电站,他小到几立方米的暗河洞都爬进去察看。他说:“不管这些洞穴多深、多窄、多险,我都必须去看清楚”。他常常和地质人员一道,攀援70度以上的悬崖陡壁查勘。湖南省东江水电站设计的是薄拱坝,其坝型对“坝肩”的基础要求非常严格。他要求设计人员去工地工作,一定要用地质锤一块一块地敲遍开挖后的石头,他也亲自去做。他一个人经常跑到东江两岸山头查看地形地质情况。他常说,“只有了解了情况,在构思建筑物时才有基础”。

  在王三一院士病重以前,他还亲自主持、研究了东江水电站坝前断裂、向家坝水电站的马步坎可能滑坡体、龙滩左岸蠕变体,龙滩碾压混凝土坝的层间抗剪等牵连到工程安全的重大问题。向家坝水电站马步坎500米高边坡,上去下来要一天,他去过很多次,经过实地查勘,最终得出了结论:该滑坡体总体是稳定的、对库区没有影响。这一结论使向家坝工程的选坝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潜心学术 硕果累累

  也就是因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王三一院士在水电站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中均有较高建树和创新,尤其在高坝设计、复杂地基处理、总体布置等方面更有所长。他提出了水电站设计中的一体化理念,如围岩与衬砌的一体化理念、坝和地基的一体化理念。在优化设计方面,突出体现了将多专业、多学科及新技术的综合集成,从而使水电站大坝的建造既经济又安全。1958年,王三一担任湖北白莲河工程设计组组长,建成了当时国内用花岗岩风化料作坝壳、坝坡最陡、最高的土坝。在引水隧洞设计中,王三一一改过去沿用按普氏山压理论设计的老模式,提出防渗和受力都应将围岩与衬砌视为一个整体结构的新思路,并按此做衬砌设计。这一设计理念已成为当今地下工程设计的依据。

  1972年,王三一和同事们承担了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当时为国内第一高坝的贵州乌江渡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工作。乌江渡水电站坝址及库区的地质特点是“山空水深,洞中有洞”,大坝坝基下布满了近8万余立方米的溶洞。形象地说,无数的溶洞就像一个巨大的漏勺,若不采取工程措施,上面的大坝看上去能蓄住水,可水转瞬又从下面漏掉了。因此,怎样处理好渗漏问题是决定工程能否建成的关键所在。当时,王三一为了掌握和吃透两岸千奇百怪、纵横交错的几万平方米空洞岩溶发育的规律,以及成千上万条断裂切割岩块的稳定特性,和地质人员一道,攀缘70度以上的悬崖陡壁,钻进勉强能进人的溶洞,一块一块地敲打、检查坝基岩块。在深入实际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王三一勇敢地向“险区”发起了挑战,凭自身的实力去解决岩溶地区修建高坝渗水这一大难题,为我国石灰岩地区建立高坝铺平了道路。最终的防渗灌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包括在施工灌浆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突破。创造出了高坝昼夜漏水量小于40立方米这一最小的世界记录,且至今无人可以超越。在1985年国际大坝会议上,国际同行对此给予了高度赞扬。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王三一院士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水电事业。”与王院士合作了40多年的原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信真说:“三一是一天不工作就一天不舒服的人。他病重期间,我正在撰写《乌江渡水电站回顾与思考》。40多年来,我们一直是生活中的知己,事业上的‘伴侣’,我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够指导我完成这一著作。照顾到他的病情,我每次去看他,刻意不和他谈这些。”“一天,三一的夫人找到我说:‘信真啦,对于三一来说,谈点学术,谈工作,研究问题,是一副最好的药。你们每次和他讨论一个什么问题之后,他总是变得像没病一般。’第二次去,我把《乌江渡水电站回顾与思考》的手稿交给了三一,反复叮嘱他,能看就看,然而两个月后,他把手稿还给我,他硬是一字一句地看了,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帮我改过来了,在手稿上不少地方还密密麻麻的写了不少他的观点。”身患重病后,王三一所关心的除了工程技术外,还关心着设计院的人才培养以及库区老百姓的生活。特别让人感动和钦佩的是,在医院给他发出病危通知书前后短短的日子里,他还一直关心着洞庭湖的防洪和治理、关心着城陵矶附近约1000万人的防洪安危。王三一1998年就开始请院内同事对此事专门研究,2001年和省内有关专家共同提出建议,2002年亲自担任《城陵矶汛期水位流量关系研究》项目负责人。2003年,也就是他去世前的几个月,有关专家将《急需对长江城陵矶汛期水位流量关系和防洪水位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初稿给他审阅。他让人扶着靠在病榻上,一边打吊针,一边忍着疼痛及严重的肝腹水,对建议进行了3次修改。6月24日,该建议寄出后,他又多次在病床上打电话给中国工程院对建议进行修改。

  王三一在医院期间,由于肝腹水,他腹部奇大,身体其他部位却骨瘦如柴。病魔无情地摧残着王三一的身体,却摧不垮他的精神。领导、同事来看他,他拉着他们的手总有谈不完的工作,后来讲话困难了,还抓着妻子的手说:“要是我身体好一点,还可以多做一点事”,凡是给他寄来的资料文件,他都要妻子保管好,说等他好一点的时候再看。

  淡泊名利 清正廉洁

  王三一院士对名利看得很淡。论资历,他早就该当院士了,可是每次他都说不愿占名额,要让更有成就、年纪更大的科学家上,最后还是中南院的领导帮他写材料,申请了三次才当选的。而王三一院士不但自己清正廉洁,对自己的家人也是严格要求。当他的儿子王路在海口市被选为主管城建和国土资源的副市长时,王三一正病重住院治疗。他坐在病床上,忍着剧痛一笔一划地写信告诫儿子:在城建这个部门是最容易滋生贪官污吏的地方,务必严加自律,要做一个执政为民的好官、清官。

  王三一院士的儿子显然接受了父亲的教诲。在王院士去世后,他要求所有料理后事的工作人员,不要接待任何一个来自海南的客人,同时将接受凭吊的地方搬离自家。虽然如此,但仍有人闻讯从海南赶来吊丧,并把装着慰问金的信封交给治丧工作人员。这位副市长闻讯后非常不悦,连看也不看就交给了父亲生前单位的领导:“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我绝对不要!”

  本报一组7篇系列特别报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楷模》至此已全部与读者见面。作为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干部的先进代表,这7位楷模全心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突出事迹深深打动了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现在,又通过纸墨相传深深感染着广大干部群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相信,因为他们,更因为我党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心与得力举措,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会涌现出更多像他们一样的楷模。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