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4中国社会的新主题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11:20 新华网

  2005年即将如约而至,新的期待正在每个人心中生长。

  就要过去的一年里,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这一概念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变成了日常语言中的高频词汇。随着这一概念对过去一些年中慢慢积累而成的GDP崇拜的融解,“人”的地位在国家意识形态中提到了新的高度。

  2005年,我们将会看到“科学发展观”继续作为衡量发展水平与质量的最终标准,而主导生产和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期待,“和谐社会”将作为一个新的主题词,广泛进入中国社会。

  自从2004年秋天,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敏感的观察家已经注意到,“和谐社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家高层人士的口中。及至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次表明“和谐社会”已成为执政党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可以认为是经过长期改革开放以后,执政党对社会建设主题的进一步破解。把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意味着执政者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进程。

  近几年来,社会不和谐的信息时有传递,利益冲突、价值冲突在“三农”问题、民工问题、拆迁问题、失业问题、治安问题、公民权利保障问题等方面都有表现。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无疑代表着执政党对社会发展态势的适时把握。

  我们可以分析“和谐社会”应该有哪些方面的和谐。对当前的中国来说,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要达到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构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以及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国际交往环境的和谐等等。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让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才算“和谐”,成为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的基本落脚点。

  和谐是一种气氛。“君子和而不同”,和谐不是同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承认“不同”,正因为人们各有“不同”,才有和谐不和谐的问题,才需要形成和谐的社会。多样性的存在,是和谐的前提,和谐也不以个体特性的泯灭为目的,而是对差异性的充分包容。“物不可以苟合而已”,世间万物不能强求一律。因而和谐社会主张“善解能容”,本质上是一个宽容的社会。和谐社会应鼓励差异的合法存在,以彼此的尊重和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和压制形成社会秩序,这种秩序是多元共处的,是“和而不同”的。

  和谐意味着秩序。国家存在的条件就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如果我们把稳定理解为一种秩序,那么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和谐的稳定并非“稳固不动”,因为一个不和谐的社会也可以“稳固不动”。一个以惩罚为原则的社会,足以产生畏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秩序。而和谐社会的秩序,建立在社会各方面相互释放善意、培育社会共同认识、建立社会向心力的基础之上,这种秩序是良性的,长久的。

  和谐需要调节。妨碍社会和谐的因素很多,利益因素最为关键。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发展对不同个体和不同阶层带来的收益并不相同。合理协调社会的复杂利益关系,建构合理的利益格局,在公平和效率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是维护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同时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本途径。和谐社会是各个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和谐蕴含着各种关系。一个和谐社会,尽管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协调、个人内心世界的调整,但最根本的在于人与人的和谐。当前,不可否认社会成员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和谐因素——例如在官员与民众之间、城市社会与农村劳动者之间、先富人群与未富人群之间、社会管理者与一般社会成员之间。

  这种不和谐,既是基于所获得的利益各不相同,更是源于利益获得方式的巨大差异。弱势群体不仅所获了了,而且有时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在社会进程中处于被摆布的状态,其意志就很难影响到政策与决策,从而容易导致上访和群体性抗争,个别人甚至在极端状态下诉诸暴力。和谐社会要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但不能认为“中等收入”是进入社会议事程序的门槛,而应当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参与社会进程。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艰巨的目标。相比于理想主义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谐社会虽说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建设目标,但和谐是一种不断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状态。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是长期的。无论这个过程有多长,2005年,“和谐社会”这个概念作为中国社会的主题词,将被社会成员广泛使用。(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