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十大国际新闻(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16:05 光明日报 | ||||||||||||||||||||
别斯兰人质事件及此前的一系列恐怖事件表明,俄反恐形势非常严峻。鉴于此,俄当局决定进一步加大清剿分裂分子的力度,并声称准备采取一切行动,对恐怖分子在全球任何地区的基地进行“先发制人”打击。普京总统签署了提高反恐斗争效果紧急措施等一系列法令,强调国家统一是战胜恐怖主义的主要条件,俄必须建立国家统一安全系统。普京还认识到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反恐的必要性,俄与中美等国在反恐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欧盟再次扩大 影响世界格局
新成员的加入使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领土西起大西洋、东至波罗的海、北起北冰洋、南抵地中海,面积增加约四分之一,总面积超过369万平方公里;人口从原来的3.8亿增加到4.53亿,成为继中国与印度之后,拥有全球第三大人口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增长了约5%,使欧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和贸易实体。欧盟此次东扩是“欧洲大一统”理念的逻辑延伸,也是对欧盟消化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的一场考验。不仅给欧洲的战略格局带来深远影响,而且对21世纪的大国关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有重大影响。布什虽然连任 挑战依旧严峻
“9·11”恐怖袭击发生至今,美国先是出兵阿富汗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接着又采取先发制人战略进军伊拉克,实现了“政权更替”的目标。虽然伊拉克之战因出师无名而招致非议,但美国本土的确没有再遭受恐怖袭击。这是布什能够获胜的最大一笔政治资本。 布什连任后,其内外政策走向引人注目。内政方面,联邦政府已有巨额财政赤字,医疗费用长期以两位数上涨,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率。外交上,布什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中东和平、伊拉克战后稳定、伊朗核开发等问题,将使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继续陷入冲突。美军虐俘丑闻 凸显双重标准
美国发动伊战的理由是为了“解放”伊拉克,给伊人民“自由”和“民主”。而事实表明,美国占领军给伊人民带来更多的是人权灾难;美国兵侮辱民众,过度使用武力,滥杀无辜。美国兵对伊战俘极尽侮辱和体罚之能,明显违背日内瓦公约,也同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格格不入。 美国向来自诩为“人权卫士”,并以“世界人权法官”自居。但其在伊拉克的行为,与“人权卫士”和“世界人权法官”形成了强烈反差。油价持续攀升 成因错综复杂
油价的持续攀升不仅直接影响到燃料和食品的价格,还抬高了运输等行业的成本,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分析家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导致的需求上升,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影响力下降,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以及投机资金在石油市场上的炒作等综合因素,导致了今年油价的持续攀升。探测器登火星 航天热再升温
“勇气号”和“机遇号”是美国最先进的火星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分析火星岩石和土壤,寻找线索,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水,并进一步探明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经有生命。 火星探测器的顺利登陆,使美国新一轮“航天热”再次升温。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讲话,提出最早2015年让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的目标,并建议将月球作为未来载人火星探索的“跳板”。这是自“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美国在航天领域提出的最大胆目标。马德里连环炸 对欧洲影响大
此事距西班牙大选仅3天,愤怒的西班牙民众走上街头,指责政府的伊拉克政策,结果导致在野的工人社会党夺回了失去8年的执政权。3月19日,新首相萨帕特罗决定,如果联合国不能在掌控伊拉克局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西班牙将于6月30日前撤回派驻伊拉克的1300名士兵。此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了西班牙国内政局,也对欧洲的反恐战略、政治格局和一体化进程,以及欧美关系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禽流感再肆虐 重合作防蔓延
与此同时,禽流感疫情控制方面的国际合作得到了加强。联合国粮农组织向部分亚洲国家提供紧急援助,用于阻止禽流感蔓延并帮助这些国家完善疾病的监控与监测系统。 此外,禽流感的防控措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由于禽流感蔓延区域的广阔性前所未见,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无法长期承受大规模宰杀家禽带来的损失。许多专家近期纷纷开始强调为宰杀区域以外的家禽注射疫苗的重要性并开始着眼如何控制禽流感在全球蔓延。 新政府虽组建 伊乱局难扭转 临时政府成立以来,伊局势仍持续动荡,美英联军和抵抗武装激战不断,造成士兵和平民重大伤亡;恐怖事件频发,抵抗势力将制造人质危机作为反美和破坏伊政治进程的重要手段,绑架外国人质风波愈演愈烈,绑架对象日渐多元化和多国化,给国际社会造成极大困扰。 阿拉法特逝世 考验中东和平
阿拉法特驰骋中东政治舞台几十年,对中东局势,特别是巴以关系发挥着重大影响。他的去世使中东局势出现了新的转机。一方面,失去了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在情感方面产生了无法替代的空缺。阿拉法特没能培养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或建立一个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管理机构。 另一方面,以色列对阿拉法特的去世反应十分谨慎。他虽是以色列多年的“宿敌”,但也是唯一能控制巴勒斯坦局势,压住巴激进派的领导人。以色列和美国一直视阿拉法特为和谈障碍,拒绝同他对话。以色列总理沙龙表示,阿拉法特去世可能会成为中东地区的“历史性转折点”。不过,舆论认为,由于巴以双方积怨太深,实力对比悬殊太大,阿拉法特去世,不会使巴以和谈有实质性进展。 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