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亿农民增收喜讯中的忧思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00:01 红网 |
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引领下,2004年我国9亿农民增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根据统计资料表明:农民收入有望8年以来首次增长幅度超过5%;粮食生产有望突破4550亿公斤的预期目标;农业效益取得新的突破,粮食亩产比去年提高12公斤以上。(12月26日新华社报道) 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实际增长11.4%,简单地计算一下,也就是说9亿农民加总起来,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大约是2000亿元。这组数据足以让关心“三农”问题的人欢欣喜悦。然而,在农民增收的背后,我们还得计算各级财政投入的成本。据财政部部长金人庆的说法是:“2004年是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最大的一年,总量超过2000亿元。财政支农政策力度之大、落实措施之快、农民得到的实惠之多,都是多年来少有的”。 比较一下上述的两组数据,农民增收的部分跟财政投入的成本几乎是相等的,笔者忧思的地方也就在于此。这说明,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引领和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农民的增收还没有实现质的转变和飞跃,问题的根源何在? 首先,虽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中央一号文件引领下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全面实现了增产增收,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成绩背后的科技因素不突出、科技含量还不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在中央减免农业税等优惠政策基础上实现的,只是财富从政府财政到农民手中的一种简单形式转移,依靠科技兴农实现增产增收在2004年并未得到最根本的体现。从投入到回报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农民增收大抵等于财政投入”现象,我们暂且可以理解为是暂时的。在即将到来的2005年,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也许就是要将科技兴农摆到第一位,在大好形势下乘胜追击,实现全面的胜利。 其次,在2004年农产品交易市场上,到处可见“看得见的手”的影子,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化的格局尚未形成。或许我们可以将此举理解为是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尤其是像我们这样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政府不可能对“三农”问题一直行政干涉、“保护”下去。我们必须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渠道,为农业实现产业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化提供便利,积极引导农民走上市场经济轨道,才是治标又治本的良策。 再次,同关系国计民生的物品和服务(如房子、教育和医疗等等)的价格涨幅相比,农民增收的幅度还是显得太慢。这一方面有国际国内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局部过热的原因;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政府对一些行业的监管、监督力度不足,滋生了腐败,造成物品价格虚高。因此,在2005年,政府需要加快宏观调控的步伐,使经济平稳、良好地运行;同时,政府还要严厉监管一些行业,让腐败和黑幕暴露在阳光下,无处藏身。 最后,农民增收以后,福利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尚未跟上,增收部分往往很难“填补”福利方面的支出,往往是农民兜里的钱还没有捂热就“消费”出去了。仅有收入上的增长,不看福利支出是片面的,农民只有在享受跟“城里人”同等福利下的增收,才算是真正落入腰包的“增收”。政府在这一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可以通过社保、财政支出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农民的福利待遇,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2004年农民增收的喜讯喜中带忧,2005年将是更加充满着挑战的一年,需要政府和农民更加笃实地走好每一步!(稿源:红网)(作者:邓璟)(编辑:闵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