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丑闻不关“诺贝尔”(时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03:30 人民网-江南时报

  北京 东方木

  诺贝尔贡献奖———一个高深莫测、蕴含着无限想像力的美名背后,是一幕臭不可闻的闹剧,一幕国际玩笑中丢尽国人颜面的丑剧。

  11月底,从第42届世界传统医学会议上传来消息,五名中国人获得“诺贝尔贡献奖”。可记者的调查让人大跌眼镜:获奖者是“贡献”了巨额费用后从国外买来的“诺贝尔贡献奖”,各种奖项在会议费用清单上明码标价。

  好一个欺世盗名的弥天大谎!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人们的目光立即被闹剧中的“诺贝尔”所吸引,或勾起沉寂的“诺贝尔情结”,或自嘲“诺贝尔奖把国人搞得精神恍惚”,或批判“骗子利用了国人的‘诺贝尔崇拜’”云云———其实,这场闹剧的“问题点”绝不在“诺贝尔”。

  细想一下,如果此奖挂的不是“诺贝尔”这个国际享有盛名、国人极其敏感的名号,而是其他一些“不很闻名,但能唬人”的名号,骗局的盖子会不会被揭开,人们会不会看到真相?从经验和理性推断,显然很难。试想一下,每年全球有那么多学术会议,有那么多“中国专家”参加,颁发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奖项,又会有多少类似的骗局!

  反思一下,如果不是媒体深入调查和揭露,“诺贝尔贡献奖”真相又会不会浮出水面?据《新京报》报道称,“五名中国人获得‘诺贝尔贡献奖’”的消息在11月底就传开了,多家媒体报道并转载,有些载誉而归的获奖者已陆续在当地举办“庆功会”——这么响的名号,这么大的事件,这么大的动静,明显带有很多疑问,难道有关部门就没听说?就不应该行使一下公共部门的监管职能,审核一下“诺贝尔贡献奖”的真伪?

  显然,“诺贝尔贡献奖”的闹剧失手于“诺贝尔”的大名,失手于媒体的“扒粪”,也即是说,“诺贝尔贡献奖”的真相被揭开仅仅属于“特别个案”,而非制度性地“被曝光”——这很难不让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现实中有多少“没有‘诺贝尔’名号那么响”、“未入媒体报道法眼”的“虚假荣誉”在招摇撞骗?那些专家抽屉里的荣誉证书有多少是真的?

  这暴露出当下许多行业中对“荣誉”监管的制度性漏洞,缺乏对“荣誉”真实性审查的制度安排。

  所以,莫为“诺贝尔”遮望眼,我们不能迷失于“诺贝尔”的议程设置迷雾中,要冷静地看到这场闹剧背后暴露出的“监管失范”问题,及时补上这个漏洞。

  《江南时报》 (2004年12月28日 第三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登记结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圣诞家居美图大清单
2005年北京楼市大预测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