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忘却的教诲(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04:41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父亲的音容笑貌,父亲的谆谆教诲,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成熟愈发清晰,愈发亲切了,我们更加读懂了父亲,理解了父亲。父亲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我们。 今年的5月14日,是我的父亲焦裕禄逝世40周年纪念日。一大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进了父亲的墓地,他们以各种方式缅怀他们心中的好书记。40年了,斗转星移,风雪雨霜,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从一群不懂事的孩子长成中年人,似水流年无法淡化父亲在我们心中的记忆,风风雨雨抹不掉父亲对我们沉甸甸的嘱托。 父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妹三人,父亲非常喜欢我们,我们也非常喜欢和父亲在一起。早日里,只要父亲一回家,我们一个个都会扑出去,父亲便会乐呵呵地背上驮一个,怀里抱一个,胳膊上挎一个,教我们唱歌,给我们讲故事。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父亲一生清廉,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他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不多吃多占。他的身体非常虚弱,但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县委给他的副食补贴;他带领农民挖塘养鱼,农民把长大了的鱼送给父亲尝鲜,他让我们原封不动地送回去;县委照顾他一点大米,他又一粒不少地送了回去。他说他是穷苦人出身,哪儿那么娇气,农民连窝窝头还吃不饱呢。 他严格要求自己,也同样严格要求我们。记得有一天,哥哥很晚才回家,一进门父亲问他到哪里去了,哥哥说:“到礼堂看戏去了。”父亲说:“谁给你的钱买的票?”哥哥说:“谁也没给我钱,我也没买票就进去了,我们几个小孩在戏院门口挤来挤去想进去,检票的叔叔说:‘你们是谁家的小孩子?快回家吧。’我说,焦书记是俺爸爸,那个叔叔一听就让我进去了。”母亲听了很生气,上去就想揍哥哥,父亲拦住了,他心平气和地说:“国庆,你看的啥戏,讲给我听,好不好?”哥哥高兴地讲了起来,他们谈了个把小时。然后,父亲对哥哥说:“国庆,你可知道,剧团的叔叔阿姨在舞台上演戏,那可是劳动啊,你看戏不买票,就等于剥削他们的劳动果实,你今后还看不看‘白戏’?”哥哥说:“我错了,今后再不这样了。”父亲从兜里掏出两毛钱递给哥哥说:“不要以为爸爸是县委书记就想搞特殊,明天上学路过戏院门口,把钱送给礼堂的叔叔,再认个错。”这件事对我们教育很大,从那以后,我们谁也不敢打着父亲的旗号搞特殊化了。 父亲一生勤勤恳恳地工作,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工作,我们多想和他在一起多呆一会儿啊,可他永远是那么忙,直到他病痛已深,身体无法支撑,他还在忙。他坐在那把破旧的藤椅上工作的情景已成为我们脑海中一尊永不磨损的雕像。为了改变兰考的贫穷面貌,为了让兰考的乡亲们吃饱饭,他豁出性命干,他坚持带病工作,他身边的一切物件都成了他与疾病作斗争的“武器”。他用一把刷子一头儿顶着肝部,一头儿顶着藤椅,时间长了,藤椅上顶出了一个大窟窿。这把让千万人看了都为之震撼、为之落泪的藤椅,是一个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象征。在他生命的后期,他书桌上的钢笔、茶杯盖、鸡毛掸子都成了他制服病痛的工具。因为疼痛,他多次咬破过自己的嘴唇,他还咬碎过几个塑料烟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的还是:“兰考盐碱地上的麦穗怎样,拿来一把让我看看。”“下雨了,兰考淹了没有?挖的排水沟起作用了吗?”“我死后,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我死后,一定要把我运回兰考。”这是他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 (作者为焦裕禄同志的女儿)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28日 第十三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