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昆明市发展文化产业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09:32 云网

  云网12月28日消息 昆明拥有深厚的文化“富矿”,文化产业“龙头”高昂。

  昆明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概括使我们豁然开朗:演艺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文化、市民文化亮点频现,文化“矿床”伸手可及;昆明市文产领导小组领导的描述让我们茅塞顿开:创新体制,让新型的文化企业破茧而出;搞活机制,让投融资壁垒彻底解构;借力使力,众手舞动文化产业龙头。

  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昆明要在全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中发挥龙头作用。

  昆明人坚信,企业“龙头”舞起来,产业“大船”便可乘风破浪;产业“航母”起锚,省会城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龙头地位也就能凸显出来。

  大检阅-文化博览会搭舞台,昆明文化异彩纷呈

  昆明有个著名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能不能再有一个文化产业的交易盛会?

  短短一个月筹备,2004首届昆明文化产业博览会火速登场。这原本是一次“试水”活动。可会后盘点,却让昆明各级领导、“涉水”商家乃至普通百姓,都始料不及。

  省委副书记丹增给文博会发来了贺信:这次文博会的举办是对昆明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检阅,展示出昆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

  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在文博会上连声称赞:没想到昆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市民、企业奉献了一台如此精彩的盛会。我国至今只有北京、深圳举办过文化产业博览会,西部地区还没有人吃过这只“螃蟹”。但是,昆明采取“政府搭台、社会参与、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办会方式,使文博会结果出现了3个“想不到”——想不到百姓这么捧场,3天接待近10万人次;想不到企业这么欢迎,原本计划搭建的200个展台,却被商家扩展到了360个;想不到展览签约45个项目,协议总金额达11.58亿元。

  尤其令人吃惊的是,盆满钵满的文博会,政府投入的启动资金仅有20万元,工作人员30多名。

  “引进来”重要,“走出去”同样举足轻重。在此之前,昆明文化已经“花开墙外”。今年10月的“2004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介周”,昆明带去60余个具有示范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其中36个项目被省里列为重点项目。当时签约10余个项目,金额达10多亿元,部分项目目前已经开始实施。

  大练兵-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多管齐下打造产业方阵

  在精彩的文博会“阅兵仪式”背后,是昆明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长期“大练兵”的不懈努力。

  去年,昆明市就明确提出,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扎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今年初,昆明市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文件下发后,昆明市借风扬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文化单位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很快,汇集数千名干部群众、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的《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目前,《昆明市2005∽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经过专家学者的多次论证,呼之欲出。

  在昆明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上,省委副书记丹增作了重要指示,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发表了长篇讲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晏友琼等领导出席了会议。500多人参会。规格如此之高,规模如此之大,让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心。

  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全市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其中,几大亮点引人注目:

  转变政府职能,有关部门变办文化为管文化,变管微观为管宏观。昆明市文化局今年7月将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下放四区文化局。

  将拥有47年历史的国有单位--昆明市电影公司改制为昆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变“吃公家饭”为“吃股份餐”。这项改革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全国首家文化事业单位一步到位改为民营企业;二是由经营者、经营班子、骨干群体、职工出资购买股份,政府收回国有资产793.17万元,并一次性现金足额上交市财政,实现了国有资产全部退出;三是在改制工作中充分听取干部职工意见,实现了零上访的目标。

  市属三家剧院改制工作全面启动。昆明剧院、长春剧院、春城剧院的“国有硬件”与昆明会堂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市场化软件”相结合,组建“昆明演艺集团”,以更加灵活多样的管理和开发手段,闯荡市场。国有文艺团体和报社、电视台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合同聘用制、成本核算、效益工资、社会融资,加快了自身的发展。

  此外,昆明市文产领导小组还专门组建了项目库,至今储备了200多个项目,为招商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吸引杨丽萍等著名艺术家留昆创业,让《云南映象》等名剧目长久落户昆明,昆明市投资600万元改造昆明会堂,为艺术家的创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大产业-阳光产业魅力初现,省城文化产业龙抬头

  众手托举“朝阳产业”。昆明市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文化产业建设中,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实力、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产业知名企业。

  昆明新知图书城,致力于送图书下乡,年图书销售收入1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图书城;昆明兰花娱乐有限责任公司,坚持走市民文化道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5000万元;云南吉鑫集团公司,用“吉鑫宴舞”等品牌,实现企业总资产积累3亿多元……

  在“2004中国文化产业论坛”上,云南山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2004中国文化产业十佳创新型企业”,云南吉鑫过桥米线餐饮有限公司、昆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分别被评为“2004中国文化产业十佳成长型企业”。

  这些民营文化企业,已经成为昆明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首届昆明文博会签下的10多亿元大单中,民企比例高达70%。

  改制后的文化企业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昆明市民族歌舞团的大型歌舞《阳光大地》,在昆明率先商演,成功地迈出了走向市场第一步;昆明交响乐团仅今年1∽5月就演出29场,收入达44.3万元;市花灯团创作的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总投入140多万元,演出46场,票房收入108.3万元,观众3万人次,不到一年时间,投资回报率就达到了80%……

  昆明市还引导、扶持了一批文化中介组织,使中介组织从年初的八九家发展到年末的30多家。异常活跃的文化中介组织,不仅让国内外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在昆明频频登场,也让昆明人欣赏到了本土方言剧《支花篮》等。

  据初步统计,昆明市文化市场现有企业约87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固定资产投资25.2亿元;2003年营业收入56.6亿元,上缴税收4.78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改革使昆明文化界如沐春风,创作热情高涨。

  一部部精品争奇斗艳,一项项全国性大奖令人炫目:少儿舞蹈《阿尼与小羊》在全国首届青少年舞蹈大赛中获金奖,《比比高》在全国群星奖大赛中获大奖;《一窝雀》、《打秧鼓》等一批优秀歌曲在全国评比中屡获殊荣;儿童剧《小小聂耳》、歌曲《彩云南》、《火把节的火把》、《打歌》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舞蹈《牛角舞》获“文华新剧目奖”;舞蹈《高原女人》获“荷花杯”编导金奖;民族歌剧《青铜魂》获第三届全国歌剧(音乐剧)调演优秀演出等9个奖项;花灯音乐歌舞剧《小河淌水》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曹禺戏剧奖等8项大奖……今年1∽9月,全市有100多件文学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昆明电视台《晚间关注》栏目被评为2004年“全国电视百佳栏目”和“全国城市电视新闻节目十佳栏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激活社会资本融入文化产业,让政府有更多人力和财力投入到文化事业建设上,新建、改建了一批群众文化活动设施;投资3000万元的文化艺术生产基地正在抓紧施工;投资600万元对昆明剧院进行了装修改造;昆明国际聂耳音乐厅、昆明美术馆等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同时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文化产业实现繁荣发展,离不开老百姓的热情参与。

  首届建设现代新昆明社区文艺展演,参加演员近10万人,观众达百万人次。今年“五一”节举办的昆明民族民间鼓舞大赛,来自昆明地区的16支鼓舞队和来自山西、贵州的两支省外代表队参加,各队人数20人至40人不等,年纪最大的82岁,最小的4岁。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文化产业迅速壮大,昆明市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龙抬头”态势引人注目。(李绍明李文静沈向兴)(来源:云南日报)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