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扶贫思路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10:55 贵州日报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对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扶贫思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通过大规模扶贫开发,使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3年底的290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3%左右,从而使中国贫困人口占全球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4下降到1/20以下,与全球贫困人口从8亿上升到13亿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减贫是一场持久战。因为贫困的发生是动态的,就像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也还有10%以上的贫困人口一样,我国现阶段贫困问题的缓解也只能是对以往普遍性的极端贫困状态的改变。如果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扶贫开发的任务依然艰巨。阅读扶贫的有关数据即发现:如果以世纪之交为分界点,把1994年至今的10年分成两段,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后3年明显慢于前7年。据统计,1994—2000年的7年间,贫困人口共减少4800万,平均每年减少近700万。2001—2003年,贫困人口共减少300万,平均每年减少100万。问题还在于,2003年未解决温饱问题(人均年收入637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河南、安徽、陕西、黑龙江等省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情况最为突出。四省返贫人口已经超过200万,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表示,贫困人口增加是扶贫开发以来第一次出现的问题。我国现在还有2900万贫困人口,按照目前这样的速度,完全消除贫困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我省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大量的扶贫项目,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从2000年末的313万减少到2003年末的289.8万,贫困发生率从9.4%下降到8.7%;2003年末低收入贫困人口数量为486万,比2000年末减少70多万,2004年又解决了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成绩是主要的。但是,2001—2003年的三年中虽然解决了100余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因各种原因返贫了近八成,只净解决23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说明,扶贫的任务还很重。这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扶贫思路。

  首先要把扶贫的目标定为“以人为本”,在扶贫肯定贫困者反贫困的主体作用,把扶贫项目当作一种手段和载体而不是目标,坚决摒弃传统扶贫中把项目作为目的,而把人当作手段和工具的落后的做法;在扶贫中以满足的需要,增强贫困者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全方面提升人的素质,实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包括贫困地区人民在内的全体人民。

  其次,要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这意味着,国家的扶贫对象不再是贫困地区(主要是贫困县),而是贫困人口;国家扶贫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不再是贫困地区的各级政府,而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要尊重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发动和组织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决策、项目实施,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善生存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要从“五个统筹”的高度认识和处理扶贫开发中提出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重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贫困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近几年,农民增收形势相当严峻,1997年到2003年的7年间,年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农民为城镇居民的一半,收入增长的绝对额,农民不及城镇居民的五分之一。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002年为3.11:1,2003年约为3.2:1。这种情况在今年得到了一定改变,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同时,还必须解决城市贫困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有所加剧。据民政部统计,截止到2003年3月31日,城镇居民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40.3万,或者说,中国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实际不少于2140.3万。因此,城市贫困问题也应当纳入扶贫工作的重要范围,高度重视和解决。另外,在城市及乡村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更加明显,如城镇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由1985年0.2以下发展到2000年的0.35,2000年的乡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达到0.43。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导思想是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角度,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贫困人口的收入。

  统筹区域发展,既要重视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问题,又要重视扶贫开发非重点县的贫困问题。2001年5月,我国开始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这是继《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后又一个指导全国扶贫工作的行动计划,它以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一些特困地区为重点,以彻底解决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为进入小康生活创造条件为基本内容,以开发式扶贫为主要方式,从而标志着中国政府的扶贫运动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一正确的方式一定要坚持。另一方面,在农村,过去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贫困县。但非贫困县里也有贫困人口,许多地区已经成为反贫困行动的“死角”。因此,在新时期,扶贫的对象要拓宽,不仅要重视农村的贫困问题,而且要重视城市的贫困问题;不仅要重视解决过去贫困县的贫困问题,而且要解决好非贫困县的贫困问题。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既要重视经济指标的提高,更要重视贫困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贫困,而且包括教育文化落后、人口素质差和思想观念上的贫困。按照世界银行专家的观点,减轻贫困最有效的战略,一是向穷人提供一种机会,确保他们能够把自己最丰富的资源————劳动力用于生产建设;二是通过广泛向穷人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如教育、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穷人利用上述机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扶贫开发对象不仅包括生产性项目,更应注重人力资源,把稀缺的扶贫资源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以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素质,带动农村其他资源和项目的开发。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树立人与环境共存共融的生态思想,强调人与环境共存共荣,用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来指导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倡导则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扶贫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鼓励贫困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改变贫困地区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掠夺性生产,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重视扶持贫困地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要引导非政府组织的扶贫活动。非政府组织从事扶贫不需要庞大的政府系统和极其复杂的协调机构。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产活动都将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众多的国际民间组织、国内的民间组织可直接参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非政府组织的扶贫活动有助于政府实现减贫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只有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稳定和巩固脱贫的成果,才能不拖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执笔:龚晓宽)

  作者: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