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帖文:理论研究中也有情感因素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11:41 人民网

  网友:宠辱不惊 “网论”当然带有情感因素。记得毛泽东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论点:“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就是说,人在从事任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时的动机行为中,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其特有的感情色彩,具备不可或缺的情感因素。显而易见,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也同样都带有特定的情感;学习、思考和研究的态度及其程度,无不反映出个体人特有情感的指向和深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每一项理论学习、思考和研究的成果,不仅都是“言为心声”的产物,而且也是“文为情生”的结果。

  就当前全面深入学习贯彻的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本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看,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髓、“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核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实践要求等等丰富的内涵,无不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执政党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真挚情感。同样,人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的态度及程度,也无不体现出个体人的上述情感的指向和深度。

  笔者认为,在任何一次涉及到相关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活动中,都客观饱含着研究者的情感因素。它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理论学研过程中无不包含情感因素

  研究认为,人的心理的认识过程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受到本人在客观事物刺激下所产生的特有的兴趣、需求和动机的制约。而人的兴趣、需求和动机,又成为了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反映客观现实的内在动力。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客观现实的一种内心体验。而这种内心体验,是通过情绪这种人的最基本的感情现象表现出来。情绪,着重体现了人的情感的过程方面——人在具体学习、研究理论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诸如愉快、激情、喜爱、憎恶、仇恨、忧虑、感叹等等心理状态。情感因素的一个突出功能是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人的实际行为和实践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效能。同一个人,在同一动机的支配下活动时,情绪高涨情况下与情绪低落情况下的心理状态不同,其行为的动力强度会存在明显的差别。正如马克思所说:“情欲、激情是人指向着自己的对象努力追求的性能。”“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情感或是缺少情感或是情感指向不在对理论的学习、思考、研究方面的人,一个颓废消极整日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人,能够真正地(而不是口头地)对理论学习、思考和研究发生兴趣,能够产生出深入学习、思考和研究理论问题的精神动力;人们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情感或是缺少情感或是情感指向不在对理论的学习、思考、研究方面的人,一个颓废消极整日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人,能够真正地(而不是窃取的)取得令人称道的理论研究成果。

  研究认为(卢家楣等,《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人的情感和人的认知活动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其反映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认知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身存在(如,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而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联系。同样的客观事物,会因为具体人的个体的主观方面的因素不同,而导致在不同的人身上的不同的情感反应,甚至会导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状况下的完全不同的情感反应。另外,认识活动是以认知的特有方式来反映客观事物对象的(如,感知觉是以映像方式来反映客观事物对象的,思维是以概念、表象和动作方式来反映客观事物对象的),而情感则是以体验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事物对象的,常常伴有明显的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和身体外部的表情运动。人的这种以体验方式做出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折射出人与客观世界的种种简单、复杂甚至扑朔迷离的关系。”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联系”,“是以体验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事物对象的”,产生于感知觉和思维、却又总是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反作用于人的感知觉和思维,并在其中产生出相当的“动力”作用。

  由于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活动体现着一种“客观事物与人的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联系”,因此笔者认为,在日常开展的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活动中,无不包含着情感的因素。

  二、学研过程之情感因素的本质特征

  分析起来,在日常开展的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活动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包括感情乃至情绪),具有以下几个本质特征:

  首先,客观实在,是人的情感乃至情绪的产生源泉。因为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那么,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过程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更是客观实在的产物。无论是对学习理论的兴趣,还是研究理论的成果,其中的情感都不是“无由而发”,而都是由客观实在所起,是针对客观实在而发,并随时随地地伴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出人的诸如愉快、激情、喜爱、憎恶、仇恨、忧虑、感叹等等情感。试想,倘若是对客观实在不以为然的“理论学习”、或者是游离于客观实在之外的“理论思考研究”,恐怕也就失去了理论的本质意义,谈不上什么“理论”了。

  其次,人的情感乃至情绪与人的社会需求有着直接的联系。我们说,社会需求是人的动机的产生基础;人的行为是在动机驱动下所发生的;而发生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又会直接影响到人随后行为的动机,成为后继影响人的动机乃至行为的重要因素。人们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动机行为(包括其中的情感及情绪),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知识“有系统的结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需求。这种联系的结果是,当人们的认识需求及其动机在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中得以实现并得到满足的时候,便会引起人们具有肯定性质的内心体验——感到满意、愉悦、激情、欢快等积极的情感和情绪,并“会直接影响到人随后行为的动机,成为后继影响人的动机乃至行为的重要因素”;反之,倘若人们的认识需求及其动机因为没有着力于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而无法实现或困惑不解的时候,则会引起人的具有否定性质的内心体验——忧虑、迷惑、担心、甚至盲目等消极的情感和情绪,同样也“会直接影响到人随后行为的动机,成为后继影响人的动机乃至行为的重要因素”。显然,这种认识需求及其由此产生的内心体验,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是由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

  第三,人的情感乃至情绪随着人的认识的变化而变化。研究发现,人的情感和情绪与人的感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有紧密联系,即没有人的感知觉便无法产生人的情感和情绪;而人的情感和情绪与人的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紧密联系,即没有人的思维也同样无法产生人的情感和情绪。我们说,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而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过程,则是人们对“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的总结、归纳、深化与探求的过程,其认识也必然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中蕴涵着的情感和情绪自然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可以说,对理论学习、思考和研究的态度或程度所反映出的情感及情绪差异,实质是人们的思维与认识的差异;而思维与认识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们在学习、思考和研究理论方面所体现出的情感及情绪的不同。

  第四,人的情感乃至情绪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诸如先天遗传差异、社会地位差异、社会分工差异、分配收入差异、物质生活条件差异、认识社会差异(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差异)等等,人们在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的态度及其程度以及以此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的形式、范围、内容、影响大小、收效程度等,也就都会明显存在差异。相同的理论内容,反映在不同的人们的头脑中,也会产生出对理论学习、思考和研究的不同的情感或态度——有的认真、有的马虎;有的真实,有的表面;有的深入,有的肤浅。由于情感和情绪与人的认识需求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人们在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问题上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的情感和情绪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人的情感和情绪的具体反映。

  三、学研活动中情感因素的“两极性”特性

  虽然人们的情感和情绪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但不管表现如何或是表面状况如何,其实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不外乎“两极”状况——要么是肯定性质,要么是否定性质(这种现象,在心理科学研究中被称为“情感的两极性”)。因此,在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活动过程中蕴涵着的情感因素,同样具有“两极性”。其特性主要有三:

  1、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过程所蕴涵着的情感因素的“两极性”,具有对立统一的规律和性质。所谓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过程所蕴涵着的情感因素的“两极性”,指的是人们在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过程中体现出的情感及情绪,要么是一种具有肯定性质的内心体验——满意、愉悦、激情、欢快等积极的情感及情绪,要么是具有否定性质的内心体验——忧虑、迷惑、担心、甚至盲目等消极的情感和情绪。一方面,这种“两极性”表现为相互的对立与排斥;另一方面,这种“两极性”表现为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例如,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认真深入且取得成果,同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表面肤浅且装模做样,这两种态度和程度中蕴涵的情感及情绪,是一种相互对立与排斥的关系,当在一定条件下(态度的转变)可以相互转化。

  2、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过程所蕴涵着的情感因素的“两极性”,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辨证地看,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在相互比较的情况下存在和发展的——没有肯定也就无所谓否定,而没有否定同样也无所谓肯定。那么,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过程所蕴涵着的情感因素的“两极性”,同时又是一种彼此相互依存及相比较而存在的关系,即倘若没有具有肯定性质的内心体验——满意、愉悦、激情、欢快等积极的情感及情绪,也就不会有具有否定性质的内心体验——忧虑、迷惑、担心、甚至盲目等消极的情感和情绪。有时,往往后者有可能发展成为前者的“动力”;而前者在遭遇挫折或困难的情况下又很容易转化为后者。

  3、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过程所蕴涵着的情感因素的“两极性”,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前面曾经提到过:“情感因素的一个突出功能是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人的实际行为和实践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效能。同一个人,在同一动机的支配下活动时,情绪高涨情况下与情绪低落情况下的心理状态不同,其行为的动力强度会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人们在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过程所蕴涵着的情感因素的“两极性”的“动力功能”,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的相反力量作用形态,即肯定性质的内心体验可以促使人在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方面增强信心,更加积极且切实付诸于自己的社会实践;否定性质的内心体验可以削弱人在对理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方面的意志,制约或限制其积极且切实地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甚至某些人还会出现消极错误的实践活动)。二是都可表现出紧张、轻松、激动或平静等形态,即无论是肯定性质的内心体验,还是否定性质的内心体验,都可以以紧张、轻松、激动或平静等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浮躁的时候紧张,紧张过后轻松;起初的时候激动,激动过后平静;以至循环往复、此起彼伏。三是还可表现为强或弱的不同状态,即无论是肯定性质的内心体验,还是否定性质的内心体验,都可能会出现诸如心潮澎湃、静若止水、泣不成声、激动不已等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考察和研究“网论”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考察和研究网民在其文章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情感因素(不论正确还是错误)。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